一、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根本理念
新课标中反复强调的“选择性”,力图解决长期困扰语文教育领域的一个“个性教育”问题以及“共性与个性”如何和谐统一的矛盾。选修模式的课程设置延伸了语文学习的空间,拓展了语文学习的领域,尊重了学生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的差异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潜能。而增加课程的选择性,为每一个学生创设了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广阔的成长空间,促进了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其根本理念有:
1.强调个性发展的观点。如何开设选修课,开设什么样的选修课,学校和语文教师有自主权,但是这种自主权不能够任意地或随意地加以运用,而是必须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前提。选修课重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与必修课共同支撑起了语文学科发展和完善人的教育的职责。我们要以更严谨、更细心、更专业的态度对待语文选修课,尽可能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2.突出地方乡土特色。选修课的“选择性”不仅表现在学生可以自由、自主地选择选修模块,也表现在学校和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开设选修课。这不仅可以赋予选修课极浓厚的地方特色,也为学校的特色发展提供了平台。各个学校应该大力开发和利用当地的文化、民俗、风土人情等资源,编写积极有效的校本教材,为语文选修课的开设提供有形的载体。
3.确立活动学习的思路。我们可以以活动学习的思路来设计语文选修课教学,遵循教师安排学习任务—合理设置一定难度—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步骤。选修课的学生人数、授课地点和教学方式的灵活性和拓展性给这种设计提供了可能。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将成为未来高中语文课改的方向。在选修课程设计时确立活动学习的思路,转变了教师主导、学生被动的学习状态,把选修课学习变成了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特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和提升的过程。这种思路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要求,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求知欲和进取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使学生成为自我学习的主体,从而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语文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增强选修课程的吸引力。
二、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实施建议
高中语文选修课开设的必要性及其在高中课程设置中的重要地位,自不用赘述。在开设和实施过程中,笔者认为有两个关键点应引起重视。
1.“选”字为先,确定学习内容。把握选修课实质的关键是要以“选”字为先。从字面上看,“选”并不难解释,但组合在“选修课”里,它就有了特定的内涵。一是选修课的主体应该是学校、是教师、是学生。也就是说,选修课的主体应该是选修课的实施者和参与者,他们应该拥有选修课的自主权。二是明确选什么,即学习内容是什么。按照新课标的要求,选修内容可以“侧重于实际运用”,可以“着眼于鉴赏陶冶”,也可以“引导探索研究”。三是学校可以根据当地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兴趣,开设若干选修模块,供学生选择。教师在开设选修课时,应该围绕语文学习的需要,选取那些有意义、有价值的专题来开设,使选修课学习更有针对性和趣味性。比如“金庸笔下人物谈”“中国古代寓言”“成都的饮食文化”等。这些学习内容的选取都充分考虑了当地可开发利用的语文课程资源条件、学校的物质条件等,也顾及了学生的兴趣爱好、语文基础、现实需要、客观条件等实际情况。
2.“修”字为重,激活学习方式。和必修课一样,选修课具体实施中运用的方式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如在活动中学、在交流中学、在观赏中学等,不同的学习方式,具有不同的特点。根据这些方式的特点,我们可以设计出相应的选修课学习方法,以便促使学生从多方面感受语文,学会运用不同的方式学习语文。如在活动中学习,可以设置采访与编辑、名剧片段表演等学习方式;在交流中学习,可以设置我看社会热点、XX节目观后感等内容;在观赏中学习,可以设置影视欣赏、生活与观察等方式。
文章作者:潘冠海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