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政治:提高时政情境预设问题的有效性初探

阅读:2142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09/6/9 21:51:33

时代性和实践性是政治学科的重要特点。及时将社会热点、国内外时事引入课堂,创设时政情境已被广大一线政治教师所关注。针对时政情境有效设问置疑,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学会思维,在问题情境中学会探究,是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的桥梁、火种和催化剂。  

然而,笔者在自身的教学实践中或听课交流时发现,当前高中政治学科在时政情境预设问题上,普遍存在着设问脱离学生实际、偏离材料内容、偏离主题重点,设问偏难、低级机械、缺乏层次递进等误区,致使时政情境创设的实际效果不佳,影响了教育教学目标的达成。

如何才能提高时政情境预设问题的有效性呢?我个人觉得,应该根据一定的原则,采取一定的策略。下面笔者初浅的谈谈自己的拙见。  

一、设问要切合实际,坚持以生为本,激发学习兴趣  

时政情境问题的预设要从学生年龄、心理的特点、认知水平出发,关注学生实际,以学生发展为本,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原则。设计的问题要使学生有所悟、有所思,都能讲、会讲一点,让学生有一种表达的欲望,并能得到一种成功的体验。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如在学习政治生活《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时,我运用了我国外交政策的成就图片:加入WTO、申奥成功等时政情景,通过图片介绍,让学生了解我国外交政策的成就,预设了这样一个问题:以上图片反映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成就?这一问题学生通过图片资料,根据已有的认知水平及能力,都会有所触动、有所感悟。经过学生讨论,学生基本上能够说出我国外交政策的成就,并进而认识到其原因,在此基础上学生产生了想进一步了解有关我国外交政策的欲望。   

二、设问角度要开放,开拓学生视野,注重思维训练  

美国法学家斯特林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学生学习效果以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手段。”在时政情景问题的设计上预设开放性问题,可以使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方面回答,由于开放性问题要求学生能灵活地分析可能的条件与面临的问题之间的复杂关系,同时要求学生参与问题的构建与引伸,因而开放性问题的解决往往需要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创造性思维等多种思维的积极参与,这给学生的能力发展提供一个更开阔的空间和视野,同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在讲授政治生活《政府的责任:对人民负责》时,以视频——温家宝总理答记者问《关于我国政府自身建设和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回答》创设情境,并在此基础预设了这样一个问题:你是如何理解温家宝总理的讲话内容的?该视频内容体现了政治生活中关于我国政府的什么知识?这个预设问题就为学生的思维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便于学生思维的积极参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可以联系到我国政权的性质、政府的性质、政府的宗旨、政府的责任等相关知识。  

三、设问要层层推进,坚持合作探究,注重知识生成  

创设时政情境,旨在通过一定的事件和结果的描述,让学生探究其产生与发展的原因及影响,因为材料与教材知识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距离。这一方面需要学生通过自己动脑,探索出研究对象的特征以及规律;另一方面需要学生相互合作,共同探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要注意问题的层层预设,通过一环扣一环、一层进一层的设问,启发、引导学生去想、去查、去做、去发现、去探索,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发展,使学生在多层次的探究活动中,感悟和体验新知,体验探究的乐趣,增长学习的能力。  

如在讲授《民主管理:共创幸福生活》时,采用了新华纵横《村民自治:行使农民自己的权利》的视频资料,为引导学生提取有效信息,找到与所学知识的结合点,我先预设了这样一个问题:视频中合寨村的村民选举、板凳会议、四加二工作法分别反映了我国农民在农村管理中的什么问题?就这一问题展开合作探究,在解决这一问题的基础上,学生可能会产生这样一些问题:农民可以通过那些方式和途径行使自己的权利?农民这样行使自己权利有何意义?城市居民是如何管理的?意义何在?对你有何启示?如果没有提及,老师可以通过点拨、提示加以引导。这样学生在不断的探索中感悟和体验新知,体验了探究的乐趣,增长了学习的能力。  

四、设问要注重活动,增加体验感悟,注意情感的内化  

新课程提倡教学活动化,即要增强教学的实践性。新课程下的教学活动被赋予更宽泛的内容和意义,不单纯指课堂以外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时政情境问题的创设上,可以设计针对学生思维的、行为的、学习方式的活动的问题。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从中深刻地体验了自信心、意志力、进取心等诸多情感。让学生增强知识体悟和实践能力。  

在时政情境问题预设时,教师应根据情境有意设计一些有趣的、值得深思的问题,引发学生讨论或辩论,给学生一个思考、感悟、展示的机会。如在学习《政府的权威从何而来》时,利用多媒体展示政府部门“民心工程”与“形象工程”的图片资料,预设问题:你认同哪种政府?为什么?引导学生讨论,增加体验感悟,达到情感的内化,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兴趣,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促使学生自我认识和自我教育的发展。   

五、设问跨领域,兼顾学科综合,促进知识整合  

综合性问题既可以是学科内涉及多项知识的相互融合,也可以是学科知识交叉渗透进其它学科知识。从目标分类角度来看,单科综合式问题侧重于学生对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应用、探索;跨学科综合式问题侧重于关注学生对知识体系的横向综合的理解、掌握和应用。思想政治课与历史、地理问题往往更多的是跨学科综合式问题,时政情境资料往往是政治、历史、地理知识整合的一个素材展示,在问题创设时能加以体现,这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纵横延伸、综合变通的能力。

如在学习政治生活《政治权利和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准则》时,我运用了西藏3.14事件的时政情境,我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为什么说西藏自古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维护西藏的社会安定对我国整个国家的社会经济政治有何重大意义?这就既引导了学生从历史和地理的角度去全面分析、认识事物,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学科观念,培养了学生纵横延伸、综合变通的能力。 

总之,高中政治教师要科学地创设时政情境,并对情境进行有效的问题预设,在解决预设问题的基础上,让学生再生成问题,能够有效地挖掘时政情境的价值,更好地发挥时政情境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运用知识分析事物,从而达到对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情感的升华。

     来源:网络|www.jb1000.com  编辑:yuxiuyi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