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高考总复习语文教学要反思什么?

阅读:1161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09/12/11 14:41:13

永定一中  张万平

高三语文总复习最后冲刺正紧锣密鼓进行,传统的总复习三步走策略“梳理知识网络→重点专题训练→综合实战训练”在保持它旺盛生命力的同时,其付出和结果的比例不尽如人意的弱点正逐步暴露。我们在关注信息变化的同时,务必好好反思着自己的复习策略。那么,对于高三语老师来说,高考语文总复习教学应该反思什么呢?

反思一:你是不是构建了学生语文知识体系?

语文教学到了高三,逐一对照高考考试说明和近几年本省高考语文卷的考点,在茫如烟海的各种复习资料中寻章摘句,照搬或剪切拼凑出一套套练习题,让学生做,改后讲评,评后再做,一拨又一拨,铺天盖地:这或许是大多数学校高三语文复习的缩影。毋庸置疑,在高三进行必要的训练,是很有必要的。但完全以考代学,以讲评试卷代知识体系的构建,却是不科学的。单调重复的训练,只会让我们预期的效果大打折扣。

语文考查最核心的内容是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即考生的知识面、思想层次、思维能力、表达能力。语文复习最大的缺陷是没有引导学生形成语文知识网络,亦即忽略了语文学习之本。那么,在高三学年,语文知识体系包含哪些内容?狭义地说,是考点,也就是语文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中规定要考的知识点;从广义地说,是中学生应该有的语文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必需的课外语文储备。具体有两条线:一是课本,包括根据考点来编的各类复习指导书;二是课外,如对文化经典,文学名著的涉猎,等等。

构建学生知识体系,就是要根据语文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的要求对号入座,系统梳理有关知识。文言文的复习要回归课本,要从让学生积累18个虚词和120个实词的主要意思入手,掌握翻译的基本方法(信、达、雅),弄清通假字、文言句式、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文言知识。诗词鉴赏除了要弄清古诗词常见思想内涵和表达技巧外,还要认真看一些鉴赏实例。文学名著要熟悉小说故事梗概及思想内涵,记住一些精彩难忘的情节,掌握主要人物的特点及事迹,了解作者行文布篇的技巧,建议重点阅读《红楼梦》、《三国演义》、《巴黎圣母院》《欧也妮·葛朗台》等五部名著。。语言运用题的复习,要彻底理清病句修改、句式变换、语言表达等各类题型的知识要点及解题技巧。作文复习除了要广泛涉猎,积极训练外,还要熟悉掌握必要的审题、立意、选材、表达等技巧。

在构建知识体系过程中,高三语文教学常有的遗憾是:一是没有系统性,大多在讲评试卷、练习中“蜻蜓点水”一下;二是尽管有计划,但常常被各种考试中断,无法贯彻下去。没有知识就没有能力,要提高能力,就必须抓根本,也就是构建知识。

反思二:你是不是科学安排了考试与练习?

考试与练习作为一种对教与学检测与促进的手段,作为高考前的必要的热身,毫无疑问是高三语文复习的重头戏。以考促进学习,以考调控教学,也是各校毕业班工作的重点。因而,在高三进行大剂量、高难度的训练似乎显得名正言顺,不容置疑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练习与考试尽管是高三语文学习的法宝,一旦走过头,其负面因素便袒露无余。现在高三语文考试,名堂很多:有学校组织的阶段测评(月考),有省、市级的统考,有校际间的联考,有本校的模拟考。一个学年下来,不少于十三、四次。至于各种练习,更是烦芜纷杂。我们不少语老师乐于从各种资料中拼出一套套的练习,对一些外来试卷更是如获至宝,不加选择让学生练、练、练,考、考、考。在这些名目繁多的考试下,学生从应付到厌倦到麻木,最后连考试的感觉都找不到了。尤为严重的是,频繁的考试冲击了教师对语文知识的系统复习。学生语文基础没有铺实,缺乏语文学习之根本,当然不可能提高应试水平。此外,语文试卷难度的失控或故意拔高,也严重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学习热情一次次遭否定,一次次被打击,使得相当多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大减,甚至接近放弃。毫无疑问,这种无休止的考试只会给师生加负,让人身心疲惫,是得不偿失的举措。

强化训练不是大搞题海战术,也不是寄希望于借此猜题、押题。面对铺天盖地、泥沙俱下的复习资料,老师们应该进行科学的选择,要求同学们在训练时应与阅读有机的结合,不能囫囵吞枣、昏天黑地的滥做一通。做题,应精选精练,保证有时间去掌握考点知识,进行课外阅读,操千曲而后晓声,观万剑而后识器(刘勰),只有正确处理好阅读与训练的关系,才能真正提高语文能力。

训练的目的是从考试和练习中掌握命题规律,感悟答题思路,提升解题技巧。一般说来,每一考点,有其相应的题型,也有对应的设题原则、方法和陷阱,当然也就暗含某些破题技巧。说明文选择题要“以文解题”,应抓住每题中的关键字眼,注意回到原文相应区域。文言经典翻译必须注意关键词译出的落实,强烈要求直译,还要考虑语境,留意语法。诗词鉴赏强化意思的到位,即说到问题的实质,要注意使用分析诗歌内容、手法、修辞格等常见的专业术语,杜绝不着边际“万金油”式的分析。文学名著要落实事情的来龙去脉,准确写出人名地点,尽量用原文语句。语言运用要留意各地试卷上一些新颖的题型,如公益广告、短信、图文转换等,按照题目显性和隐性的要求作答,要养成打草稿习惯。其中“仿句”特别应注意“形似”(句式相似)与“神似”(意思照应)。

现代文主观性阅读题,经常失分较大,掌握技巧尤为重要。应强化答案的到位,一般采用分点叙述,尽量引述原文,无须过多修饰,点到为止。答题时,找准答题点,看题目涉及的段落或区域,确定对应的语句,仔细分析每句话的意思,理清之间的关系,揣摩上下文意,抓住关键语句(议论句),再进行分析组合,做出答案一般不成问题。

练,不能仅仅局限于正儿八经的考试。上复习课时要动笔,要实实在在做一些文字表述题目,不能只限于听课或口头表达,这点很重要。

科学的训练与考试,要突出两点:一是适度,包括考试次数与难易度,当前要注意降低考试频率、考试难度,使之能激励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参考热情,真正体现“投入”与“产出”的平衡。二是导向与互补。就是试卷中体现的有效信息能给学生复习与应试以启迪,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架起桥梁,真正实现知识与能力的齐头并进。

反思三:你是不是重视了学生的作文训练?

作文是高考语文的半壁江山,而且就我省而言,作文比分还有上升的趋势,不少语老师赞同语文考试“成也作文,败也作文”,可见作文复习一定不能马虎。高三阶段,学生不重视作文,是对语文的一种变相放弃;教师不重视作文,是对学生前途的不负责。

当前高三作文教学,不少老师处于“无为”状态,放任学生作文“自由”发展。表现在作文训练的无计划性,无系统化,基本上是照搬某份试卷的作文题目,自认为什么题目的好,就考什么题目,缺乏宏观的考虑。即使有作文指导,也有范围上贪大求全、指导上蜻蜓点水的毛病,许多学校作文教学已演变成一种呆板的模式:大量的话题作文题材,林林总总的话题,让学生疲于应付,学生越写越烦,越写越失去信心。作文教学甚至演变成一种急功近利的共性:押几个话题,提供一些相应的经典论据,印发一些标准化范文,大肆鼓励学生根据老师所津津乐道的“作文技巧”去套题。这种教学模式指导下的学生作文,常常是一种变相的抄袭,作文迷失自我,千人一面,“假、大、空”现象不可避免。

写作是学生的一种思考,一种表达,一种超越,作文能力的高低是语文水平的重要表现。学生作文的提高需要实实在在下苦功夫,月积月累,勤于思考,勤于笔耕。高三学年,学生学习任务重,时间紧,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提升学生作文水平,语老师责无旁贷:一要认真进行应试作文基本知识的指导,如审题、立意、构思,拟题、选材、开头、结尾,文采、卷面、表达,力求使学生掌握必要的作文技巧。二要根据高考作文的命题特点,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作文训练序列,真正着眼于学生作文素质的全面提升,不崇拜猜题、押题、套题这些所谓立竿见影的训练。作文命题要体现时代色彩,彰显人文精神面貌,贴近生活实际,题目朴素平实,让学生有感而发,有兴趣去写。三要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进行必要的阅读,从阅读中借词、借句、借意、借表现手法,为自己写作服务。阅读面可以小些,如《读者》《思考与智慧》等刊物,《智慧背囊》《时文选萃》等书藉,各地方高考满分作文,都是能在较短时间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好材料。

重视作文就要实实在在动笔,不一定完篇,也可进行作文提纲的训练,学一学“一题多纲”,训练文章框架的搭建。好好梳理自己过去的作文,也是行之有效的办法。可将自己高中以来特别是高三以来的得意之作找出来浏览,有可能的话进行修改、创新。这既是一种练笔,也有可能在考场上把它“牵”到考卷的题目上来。

反思四:你是不是给了学生自由支配的空间?

语文学习中的“悟性”是其他任何一门学科无法比拟的,而这种“悟”不是语老师可以代劳的,它需要学生的自我消化,自我感悟。当前高三语文教学的弊端除了将教学的重心放在无休止的考查考试上外,还在老师一厢情愿、自作多情地替学生安排好总复习的任何一个环节,变相剥夺了学生必要的自我消化,自我调整的空间。老师居高临下,学生被动参与,在这种背景下,教师的指导一旦出现偏差,成了误导,很多学生浑然不觉,仍在按部就班,其后果非常可怕。

在高三复习过程中,学生作为个体,无法做到人人一致。他们有自己的疑问,自己的发现,自己的方法,这都需要有一段属于他的自由支配的时间,放手让他们去把握。因而,教师在高三这段时间里,要充分信任学生,大胆割舍一些复习材料,减少不必要的考试,每周安排一些时间(或集中安排几小段时间)让学生去看书、练笔,去感悟,去补缺补漏。要挤出时间自我消化语文知识,即使是课堂,也不一定要求学生完全跟着老师思维转,可以自我进行查漏补缺,强化薄弱环节。这一定比教师一手包办效果要好些。

     来源:教学资源网|www.jb1000.com  编辑:xiaoxiao@126.com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