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学法指导 >  阅读文章

高考地理教学论文 对于复习课中学生能力培养的几点体会

阅读:466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2/10/31 9:21:37
高考地理重能力考查已成为大家的共识。能力要求总体来讲有:①理解运用知识的能力;②知识迁移能力;③读图分析能力;④语言概括能力。经常听见学生抱怨:上课我听懂了,课本知识我都学会了也记住了,为何成绩总提不高呢?作为地理老师每当听见这种抱怨,心里始终不是滋味。我觉得出现这种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可能与学生对知识掌握不准确、不完整和灵活运用能力不足有关。要解决学生能力不足的问题,很多老师都有自己行之有效的方法。下面把我在教学中的具体做法归纳如下,和大家交流:
1.理解和掌握好课本基本原理和规律的内涵和外延
  第一轮复习可以说是培养能力的基础,这轮复习的成败直接关系着高考的成败。在第一轮复习中应认真剖析每个知识点,讲清楚每个知识点的内涵和外延,为以后的灵活运用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地球公转地理意义中的昼夜交替变化规律,学生普遍反映难学不好懂。我在处理这部分知识时认真讲解了每条规律的内涵和外延,同时交待了每条规律的用途。比如:二分日全球各地昼夜平分其内涵是全球各地都6时日出18时日落……,外延是:日期越接近二分日,全球越接近昼夜平分(昼夜长短差距越小),这句话用于解决根据昼夜长短判断日期的相关问题。这种分析有个好处是学生明白这个原理的具体用途。这样做可以使学生跳出课本的束缚,进入另一片天地,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
  2.改变复习思路多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开拓学生思维空间
  现在的高考讲究开拓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课本上的知识不会再原封不动地出现在考试题目中。试题非常注重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运用和迁移,创新思维型试题也屡见不鲜!整天忙于"死背书、多做题",简单的依靠"题海战术"不符合当今新课程改革的学习要求。所以老师必须要引导学生转变思维,不仅要掌握课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课本教给的分析问题的方法,并学会举一反三!在这种教学活动中老师应该改变角色,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发学生的思维。我非常赞成这样的观点,新课改形式下的老师应该是:导演、访谈记者和引路人。教师要多问、要多听、要多看,要从学生发言的表情、内容等,把握学生对每部分内容掌握的程度,以及完成此学习过程的能力水平。我在课堂上用的最多的句式就是"假如………,结果又会怎么样?"例如在分析南美洲西部气候类型成南北狭长状分布的原因时,我就提出这样的设问:假如没有安第斯山脉,情况会怎么样?假如有安第斯山脉,没有秘鲁寒流,结果又会怎么样?以此来强调安第斯山和秘鲁寒流对南美西部环境的巨大影响。
  3.交给学生读图(表)技巧,提高学生读图、用图(表)能力
  地理图(表)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无图不成题已经成为高考试题的特色,高考试题中各种图表的比重也呈逐年增加的趋势。读图能力我理解主要就是这三个方面:(1)从地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2)从地图中分析地理事物演变过程的能力;(3)用语言描述图中地理事物空间分布及相互关系的能力。我在读图教学中经常是这样做的:第一步要学生明白地图(表)的名称,因为图(表)的名称就决定了这图(表)想告诉我们或者想考查的课本知识范围,这样我们头脑里就会调动起这部分知识储备,为解题做准备;第二步看图(表)中都显示了哪些地理事物,它们的空间位置怎么样?这个过程我叫做看图说话,就是要学生把地图上的静态信息说出来;第三步就是要看出地图中的隐性的信息--即找出地图上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地理事物的变化规律和趋势。
  为了加深学生对地图的印象,课堂教学中经常要求学生用手画图,比方地形剖面图、趋势图。注意图图转换和图文转换。在地图中增加新的图像材料。比方说,复习到欧洲西部环境,我让学生在欧洲西部地图上加注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等日照线……,以此来强调这些要素与北大西洋暖流之间的联系。再如复习到南美洲安第斯山对南美环境的影响时,我就让学生画横穿安第斯山的等温线等降水线,然后逐一分析图中出现的弯曲的成因。文综试题特别注意以区域地理为背景,考查学生对区域定位和区域特征的综合分析。这就要求首先要熟悉课本及地图册的重点地图,熟悉中国和世界自然地图,对气候、地形、河流、资源等自然要素和人口与城市、工农业生产等人文要素的分布做到心中有数。
  光照图的判读一直是学习难点,尤其是近年来派生出的变形光照图和局部光照图,学生如果缺乏识图能力或者空间想象能力,一般很难在这种题中得分!我上课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进行图图转换,把抽象的图转换成自己熟悉的图。告诫学生转换时必须不能改变原图的一切条件!对于局部图我一般让学生补全把它放在全图中去思考。为了加深学生对光照图的了解,我要求学生自己剪个方框然后在光照图中重点区域"取景",然后把截取的部分放大画出来进行研究。这样做既加深了学生对光照图的认识,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这部分知识很难,但是我的学生却兴趣很浓,学习效果很好。
  4.咬文嚼字,用准确专业的语言表述自己的观点和地理事物
  语言表达能力应该是学生综合能力的最终体现,不会用准确的专业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最终也不能得分!许多参与高考阅卷的老师在试卷分析时都说到:考生不会用准确的、专业的语言表述答案。这个问题我是这样解决的:第一,讲清概念,平时讲到概念、术语特别强调它的内涵和外延。有些概念我直接把它当语文课来讲,一字一句分析它与相近概念的区别。如:地形与地势、水文特征与水系特征、气候特征与气候类型等等。试卷中如果出现概念错误,我一定将其讲清讲透,防止下次再犯。第二,规范课堂语言:严禁方向表述时用上中下和前后左右;严禁使用简称,如气候类型中出现"热草"、"热雨"等。
 
     来源:教学资源网  编辑:地理sikao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