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考后高效提分法
期中考试后,各位同学要针对考试浮现出来的问题,迅速锻炼自己的解题思维。这才是高效提分的关键!
我一直讲,“高考考试技术”、“解题思维”并不是什么深奥的东西,而是大家课上听讲、课下作业、考场答题、课后学参考资料、翻阅课本时的“方向的调整”和“思维的运用”。讲的再通俗一点,就是我们在接受新的信息时,对信息有所判断的同时,还能将信息与过往的知识进行联系。最后得出结论。
影响大家成绩的第一个原因是“不会学”
在高考复习过程中,为什么忙碌但不见成效?题海累人而又无法提高?本质上:
第一,“应试的思维(对题目信息的理解、已知信息的定性、假设使问题成立的前提条件搭建)”存在问题;
第二,复习的方向不正确(理解知识点不是记住参考书对概念的解析,而是你自己将课本的概念进行解析推导然后与参考书对比。看书不是单纯的看,而是深度理解。做题也不是为了做而做,在做题的时候思考而不是套用经验)。
大家天天在学习、做题,但是能抓住重点的同学不多。比如内蒙古的李阳同学,她在学习心得中提到,“有些同学几乎可以把课本倒背如流了,但是成绩还是不好”。这是什么原因?
第一,观察能力低下。看问题看不深、看不全。比如读一道题,没读完就下决定。
第二,认识能力低下。浮于表面,看不到本质。上到了高三,算上初中政治学了6年,也没学明白哲学。不会透过现象看本质。比如,看一段文字或者听一节课程,只能看到文字、只能听到老师的声音。做一道题,只能看到题目的描述,看不到题目信息的暗示,也看不到题目的性质。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上篇文章发了李同学的一个PPT,上面有她对知识点的整理和解析。那些看似专业的笔记只是一个表象,本质是,李同学思维能力很强,她不但可以找到知识和知识之间的关系,还可以找到知识的重点。那我们看看有些同学从这个笔记看到的是什么?
1)有人认为她努力,善于记笔记。自己学习不好就是因为不抄笔记(典型的主观思想,看不到问题的本质,这种学生在学习和做题的时候多问几个为什么)。
2)有人认为她认真,笔记记得这么工整。自己学习不好就是不认真,是态度问题。(也是主观,这种学生要多在生活中观察,多帮家长做点事情。)
3)有人认为她坚持,每篇笔记都记得好。自己学习不好就是因为没有每天都记笔记。(还是主观,这种学生除了在教室内做一些表面学习之外,我建议他到操场上跑上10圈,趁头脑清醒的时候再回来理解知识,思考问题。)
4)有人认为她优秀,想马上要到她的QQ,直接跟她请教学习。(这类同学是典型的本末倒置型,做事抓不住重点,是导致效率地低下主要原因。也是思维不精确马虎的成因。另外,这类同学的兴趣点容易转移,不够专注。)
为什么大家看问题这么表面?怎样克服?
第一:懒,做什么事情都不愿意思考“为什么”。做题不会直接抄答案;听课不想,只是单向听;课本不看不总结,直接看参考书;遇到问题自己不解决总去找别人帮助。例如,总是有大量的同学给我打来电话或者QQ留言,问我能否给他们做一个学习计划。还有同学问我他某某学科成绩差,该怎么办?有些问题,我在空间里写的再清楚不过了,但是同学们不愿意看,希望我再给他们讲一遍。
那么怎么克服呢?
1)想到什么就立即做什么,马上开始做。让自己成为一个执行高手。
2)看书多总结、归纳。多把知识点进行联系。
3)做题多思考,想使结果成立的前提条件。
4)在生活中多做事,规范自己的言行。
第二,主观惯性思维严重。面对所有问题,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都无法客观的看待。总是愿意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以自己的视角片面的分析问题,看不到全貌,更看不到重点。举一道2009年上海单科高考的历史题。31题,12分——西方学者常常将中国称为“孔子的中国”。其实,在中国历史上,孔子的形象历经嬗变,他所开创的儒家思想也在传承中不断地改造和重塑,从而呈现出不同的形态。问题:
1)孔子思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2分)
2)儒家思想在汉、宋两代出现了哪些变化?(7分)
3)孔子及儒家思想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命运如何?(3分)
这道题第1问是在考察学生对课本知识点的重现。如果你愿意死记硬背你可以得2分。第2问考察的是一个知识点的综合理解。这一点对于只会背的同学是一个考验,很多学生会放弃。但是善于像李阳那样学习文科的同学,会找到知识点的动态变化,这道题可以快速解决。第3问是在以时间为轴线,纵向考察一种思想的变化特点。这个问题在考察学生对知识点的本质认识和客观理解。
同样是孔子的思想,同一年又被选入语文的学科考察中。大家可以看到,本质的把握对于学科之间的联系有多重要。看这道语文题: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孔子的这句话阐述了儒家的什么思想?这种精神在践行中的标准是什么?
这道题难度较大,考察学生对经典文化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这道题的答案是:中用思想;标准是“义”。我们理解这句话的意思该是:中庸之道绝不是不讲原则的折中主义,而是一种始终以“义”为准成的稳健主张。孔子说“乡原,德之贼也”,也就体现了中庸的原则是“德”,即“义”。不讲是非的好好先生是道德的破坏者,体现了中庸所谓的无过而不及并非无原则的调和。
为什么有些同学在语文课上学完孔子,在历史课上又学习了孔子,结果考试的时候,这道题还是没答出来?是因为你并没有理解古文的内涵,也没有抓住孔子思想的本质。在学习历史的时候,虽然背诵了一些信息,但是还是没理解并抓住本质。所以在考试的时候,出了问题。
现在大家在学习的时候,“语文、历史、地理、政治”完全割裂开学习,进而形成有限的记忆片段和“孤立、片面、肤浅”的认识观点。我不断的建议文科生,你们在学习知识点的时候,不要把语文和文综分开。以时间和地域为轴线,要让这些知识纵横交错在一起,不但学习来高效,而且还有利于进一步的认识。非常重要。
那么怎么克服呢?
1)一个问题,从双向角度看它。
2)一个事件,从全局角度分析它。
3)一个人,从他的缺点和优点中认识他。
4)一个学科,从整体到局部的理解它。
影响大家成绩的第二个原因:“不会想”
有些同学并不了解做题的目的,所以复习效果不明显。大多数同学做题的目的是:用大量做题来熟悉知识点、掌握知识点,甚至可以说是为了知识点的应用为目的的。也有同学说,做题是为了提高应试技能,但是如何提高,却语焉不详,不知道该怎么去提高。
而出于高考的特点,做题的真正应该是:用做题的方式学会读懂题目、分析题目、找到关键条件、将条件转化为直观应用的知识点。这才是做题的根本目的:从题目出发,学会利用题目提供的已知条件来贯彻整个思路,最终求得答案。而不是去用题目去验证知识点、掌握知识点。
知识点固然非常重要,但是在解题过程中,它是作为一种媒介出现,是属于死的。而题目的特点在于,题目由于条件的不同,千变万化。解题的精髓在于,如何第一时间找到有用的条件,如何第一时间利用条件。
做题目的的转变,在于思维的转变。长久的学习,千遍一律的复习,使得我们的思维处于一个僵化的阶段。大家都不能跳出“知识”与“经验”这个框架,往往认为知识点熟练、例题熟悉、公式定理倒背如流、掌握知识点的应用方式,就能获取高分了,其实不然。
而对待高考正确的思维是:我们要获取高分,获取高分就是要又快又对。又快又对依靠解题训练,解题的根本在于得到正确的结果,得到正确的结果在于题目条件的正确应用,题目条件正确的应用在于条件的直观解读,条件的解读在于对题目的分析。而条件的转化在于对知识点的应用,这一点才要求对知识点的熟悉。那么,除了掌握知识点,在做题上,其他的一切都是围绕着题目的本身。故我们把思维放在对题目和条件的研究上,才能事半功倍。
打一个比方,如一道题是考查椭圆与直线的,题目给出了关于焦点、离心率、直线与椭圆交点的已知条件。那么大部分同学做题的思路是:这道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椭圆性质等。而一些尖子生,他们反而不考虑这些,他们的出发点时,这道题告诉了我们离心率、焦点,交点,就可以根据条件转为对参数a、b、直线斜率k的求解,最终求得结论。表面上看,在解题过程中没有太多差别,但是实际上,大多数学生只是在不断的“验证”,而尖子生是在“思考”,自然而然的把知识点当成工具和媒介使用,第一时间就找到做题的入手点。
再举一道高考文综的政治题:
被誉为“股神”的巴菲特先生有句投资名言:我与其他人不同,在别人贪婪的时候,我恐惧;当众人恐惧的时候,我贪婪。以下哲学道理最能体现巴菲特这一观点的是( B )
A、意识活动具有计划性、目的性
B、意识活动具有选择性、预见性
C、意识对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D、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这道题以巴菲特的投资名言为背景,考察学生对意识活动的基本特征及其作用的理解。这句投资名言反应了意识活动的选择性和预见性。
但就做选择题而言,题目信息的客观接受该是:两类人选择相反的意识活动。从四个选项中,我们看到只有B涉及到了意识活动的选择性,所以选择B。当然,如果要回忆一下哲学的知识点,我们会想到课本上有一句话叫做意识活动具有选择性和预见性。但是下面的四个选项都是哲学的四个观点。也就是从选项开始回忆知识点不容易找到答案,但是从题目信息出发,可以找到答案。
这就是我们要告诉大家的:做题的目的要放在:以题目为出发点,学会解读、分析、理解题意,学会将条件转化为直观的解题要素。
最后送给那些不会学习的同学一个建议:学会阅读和倾听。一位同学看了这篇文章说,说了半年了,也没告诉我们怎么做。你认为怎样才是告诉你怎么做呢?答案就在文章中,自己好好阅读理解。
特别是选择题,如果能够将这个目的贯彻下去,那么你就能短时间内掌握好快速答题的技巧,并确保你的解题准确率。
关于选择题
选择题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分值比例高,题量大,如果做得快,可以获取更多的时间,如果每科多做对一两道题,就直接提高2、30分。为什么选择题可以得满分?因为选择题是一类特殊的题型,不仅给出了题目条件,还直接给出了正确答案,即使完全不会,也有25%的几率做对,并且完全不考虑中间过程。
这无疑给了我们非常多的解题便利。我们的目的是在于如何又快又对,而不是彻底的分析题目的结构,所考的知识点,故而,在处理选择题上,要敢于打破常规,结合题目和选项来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