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专业研究 >  阅读文章

多角度试题的情境创设、考查目标和教学要求

阅读:1905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2/10/29 20:48:03
2010年课程标准版全国卷第40题,新情境的设计思路与其基本相同。它先是通过两条材料和问题展示了中英两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与发展的内容。其中,第一问要求概括明清之际江南地区手工业发展的特点,即从材料中归纳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的发展状况;第二问要求说明19世纪中期以前英国工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即概括材料中所提及的两个阶段的生产组织形式、资本和劳动关系等方面的发展状况。第三问要求结合中英资本主义萌芽与发展的不同历程,阐述对恩格斯提出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只有在历史前提具备时才能形成的观点。如果将机器生产作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载体的话,此题实际上指的是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问题。但怎样的历史前提才是工业革命产生的条件,恩格斯的观点中没有提及,教科书这方面的表述也比较笼统。人教版和人民版在阐明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原因时虽然表述方式不同,但都提到了海外市场、劳动力、资本、生产技术,以及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等因素。岳麓版还提到了政府保护私人产权、丰富的煤铁资源以及牛顿力学的创立等历史条件。史学界对这一问题也没有定论,有的认为主要是市场因素、有的认为主要是制度因素,有的则认为是几个因素的合力。试题通过材料和设问,创设了从新的角度观察中英资本主义萌芽发展问题的新观点。
山东卷的新航路开辟题和江苏卷的辛亥革命题,并没有呈现大段材料,只是从必然性与偶然性以及政治革命与社会革命的视角提出了相关的问题。试题的情境不仅教材中没有,教学中也极少有老师涉及。全国卷的试题,虽然引出了相关的材料,但试题新情境的创设主要是通过如何认识材料所反映的历史问题所形成的。可以说,多角度观点问题情境的创设是这类试题的鲜明特色。
(二)着眼于论证和探究问题能力的考查
论证是指引用论据证明论题真实性的论述过程,历史考试中主要表现为对历史观点或问题的解释、说明和证明的能力。探究就是对问题的研究和探讨,历史考试中主要表现为从历史材料中提出和论证问题并得出合理结论的能力。多角度历史试题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考查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一是运用判断、归纳、比较和推论等方法论证历史问题或评价历史观点。判断是指明某一对象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思维活动过程。历史考试中主要通过试题考查考生能否根据历史观点或概念的定义对相关的历史结论或现象作出恰当的解释、说明或评价。
对美洲的“发现”是偶然或必然的这一观点的判断,首先要了解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定义,然后将所学的新航路开辟的知识与其进行对照,看其是否符合相关的定义。如果从孤立事件的角度看,哥伦布航抵美洲这件事可以认为是偶然的,因为哥伦布远航的目的地是东方(印度或中国),结果却到了美洲。他本人始终认为他到达的地方是印度,因此把当地人称为印第安人。如果从整体联系的角度看,其首航的结果可以看成是必然的,因为当时“发现”美洲的历史时机已经成熟,如西欧商品经济发展和寻金热的出现、传播天主教的要求和科技条件的具备,加上陆上商路受阻等原因。综合起来看,哥伦布航抵美洲既有必然的因素也有偶然的因素。
归纳是指从个别上升到一般(即从个别事物中概括出一般的原理)的认知过程。历史试题中,可以要求从具体的历史事实中抽象出历史概念,也可以要求从材料信息中概括出主题或写出简短的要点。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从不同的背景出发可以对其性质做出不同的结论。将其放在“1911年秋至1912年春”历史背景下审视,它只是一系列的政治事件,其对中国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政治变革方面。将其放在19001913年的背景下审视,它是一种历史现象,即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现象。其对中国的影响,除政治变革以外,还包括社会思想的变革和社会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变革。试题正是要求考生从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和临时约法的颁布等一系列政治事件中抽象出政治革命的概念,并从社会革命的定义出发概括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和新生活习俗的的出现等具体的历史事件。
     来源:网络  编辑:shuixiang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