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高考研究 >  阅读文章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三作文面批策略初探

阅读:1903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2/10/29 15:21:44
三、总结与思考
(一)面批带来的问题及解决方式
1.面批在作文教学方式中的比重问题
面批虽有诸多优势,但不足以替代课堂讲评和书面评语。
课堂讲评普及面广,在讲解统一问题时事半功倍,书面评语可精雕细琢,在探讨深沉严肃的问题时可独当一面。
经过尝试,我把课堂讲评的重点放在范文精讲、阅卷分析和案例分享上,旨在帮学生迅速把握作文规律,横向拓宽写作思路,在“面”上扩展;把面批的重点放在了对学生个人特点的纵深把握上,在“点”上挖掘。由此“点面结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与此同时,我把一部分书面评语放上网络,借助电脑的优势,既让学生清晰地看到了我修改作文的每个细节、思考的每个步骤,又便于学生各取所取,长期保存和随时查看。
为了提高面批效率,我会适时将单独面批与分组面批相结合,为单独面批的学生指定学习借鉴的人选,鼓励他们互为“小先生”,讨论总结写作经验,甚至布置他们同改一文,优势互补,扬长避短。这样,单独面批的时间大大减少,学生的收获又实在而丰富。
总之,面批不是万能的,但确是完善高三作文教学的良方。
2.随机面批的有效性问题
面批随机性强,由临场应变动态生成结论,效果和时间不易控制。要提高面批的有效性,使面批具有和深思熟虑的书面评语一样的分量,教师需做好面批前的“备课”工作。
首先,对面批的作文要有横向的把握。了解学生群体的立意方向、选材特点、语言水平,便于预见、理解该生作文时的思考过程,并对该生准确定位;
第二,对该生的作文水平要有纵向的了解。了解其作文特质,才能知道此文中的哪些问题需重点关注,哪些问题不必多说。
第三,对面批时的问题要有预知。有了前两点的铺垫,教师基本能预见学生的困惑,但面对复杂问题前,还应尽可能预备可供借鉴的文段。如此,方能最大程度地增强面批的效果,减少同类型面批的次数。
3.口头面批后的记忆巩固问题
面批的一个弊端,就是学生可能听完就忘。我在面批中采取了如下措施:
a.教师预览文章时,用红笔标注需要评讲之处。必要时加注关键词。此法简便易行,既能在面批时提醒教师,避免遗漏,又能在面批后帮助学生重拾记忆。
b.面批时留给学生做简要笔记的时间,或要求学生当场做简单的书面练习。
c.要求学生面批后及时修改。
(二)面批揭示的教育教学规律
1.统一标准与多元化、建构主义与接受式学习相结合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作文,有统一的阅卷标准,同时又以个性化写作能力为核心,鼓励学生有多元化的创作。这要求老师凭借自己的经验和研究向学生讲授高考作文制胜的规律,学生在接受学习的同时,又要根据自身先前的经验主动建构对作文制胜规律的理解。
面批为师生搭设了探讨同一问题的情景。在此情景中,学生通过与老师、同学协作、会话的过程,自主完成对作文制胜规律的个性化意义建构,而作文制胜规律的框架又在以老师为主导的把握之中。这样,建构主义与接受式学习在面批中实现了有效结合,学生因此能写出既符合规范,又各具特色的优秀文章。
2.情感教育与个性教育相统一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我认为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面批给予学生的不仅仅是能力上的启发,更是精神上的力量。在长时间持续的面批影响下,学生的自信心逐渐增强。很多学生由最初的怕写应试作文到愿意修改作文,最后到依靠修改作文接受面批获得成就感。这种成就感能带动语文其他板块的学习,甚至能带动其他科目的学习,使学生进入积极快乐的良性循环之中,有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
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和老师面对面的情感交流中,在自评和互评的碰撞中逐渐成熟。他们更加冷静深刻地认识了自己,学会了扬长避短、塑造良好的个性;学会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了解别人的感受,学会了观察社会,学会了与人交往的技巧,懂得了互惠互利、共同发展,懂得了理解、宽容和信任——这,恐怕是传统的应试教育给不了的。
参考文献:
[1]李冠军.面批面改:一种有效的作文批改方式.[M]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0(18)
[2]王建稳.新课程北京下高考语文复习探析.[M]中小学教学研究 2009(4)
[3]赵喜东.作文面批,及时高效.[M]语文天地 2009(8)
     来源:网络  编辑:shuixiang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