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专业研究 >  阅读文章

如何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阅读:1434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2/9/15 17:33:03
罗思凯(贵州省仁怀市育人中学 564500)
摘 要:科学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学生提出有效的问题,是促进思考和学习的有效手段,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本文介绍了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一点作法。
关键词:培养 提问 能力
我国古代“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的提法深刻地揭示了疑、思、学三者的关系。著名教育家陶行知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之说充分说明了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重要性。为此,我就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提问能力谈点看法。
1 精心组织,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学习过程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是学习的动力,是学习的起点,是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而发现问题则是学习的“先头兵”。
1.1 时刻教育学生,善于发现问题
1.1.1 鼓励学生, 做知识的吸食者
有句话说:“知识之岛越大,好奇的海岸就越长” ,知识是智慧的钥匙,是成功的阶梯,是创新的源泉。知识越多,接触信息的面越广,“问题”自然就越多。原北京大学校长马寅初先生是基于有广博的知识才能提出著名的“新人口论”,才会出现现今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所以在教学中应当鼓励学生博览群书,做一个杂家,做一个知识的多面手。因为知识间是互相渗透的,是相通的,在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只有让知识更好的融合在一起,才能增加对现实生活问题的敏感性,才能发现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从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1.1.2 提醒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有专家说:“问题是由信息引起的”。人们生活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之中,各种信息像大海的浪涛拍击着海岸一样,冲击着人们的心灵,自然产生着无穷无尽的“问题”。
生物学是自然学科,它的原理、规律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现象,如牛顿发现万有引力是从“苹果为什么会落地”这一问题开始的。弗莱明发现青霉素是从“为什么霉菌菌落周围不长细菌”开始的。
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中,很多自然现象值得我们去思考,去记录,去发问。每周我都抽出一节课,在课前问问同学在上周有没有什么新发现,然后同学们共同分享问题,诸如:“树叶为什么颜色不同?”,“为什么冬天路边的草都死去,而路边的树木还活着?”等,然后同学们再共同用自己的知识来解决刚才提出的问题,当同学解释有错误时,教师在出面“调解”,我们都解决不了时,师生的共同作业就是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
1.1.3 激励学生,质疑才会有创新
发现问题是指头脑中产生疑问、困惑,但这种疑问、困惑未必非常明确。而提出问题则是指将头脑中产生的疑问、困惑用明确的语言表述出来,这中间往往要经历逻辑思维和组织语言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发现问题的升华,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是创新思维、创新意识的开端。
创新思维的滋生往往从怀疑开始,不能发现问题就谈不上创新,可见这对于培养人的创新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李时珍如果对以往的《本草》不产生怀疑,就不会有《本草纲目》的巨著,如果达尔文是个墨守成规的人,是个忠实的神教教徒,也不会有自然选择学说的创立。作为教师要时刻提醒学生不论是在生活实践、课堂教学以及课本阅读,还是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看到一些现象,一些疑问,一些困惑,都要及时的与同学、老师交流。因为“困惑”的产生,常常是一瞬间,要学会留住“困惑”,就能提出不少有价值的问题。要留住“困惑”,不仅要有强烈的“好奇心”,更要善于用自己的话,把困惑“记”下来、“说”出来。这样,“问题”就会源源而来,“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日积月累,你就会感到自己的成长。     
1.2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1.2.1 实景、实物引发探究
问题来源于实践活动,创设问题情景的途径有多种,都要利用学生的直接经验或间接经验。老师创设问题情景的办法就是设法让学生将要学习的概念与他们的经验建立联系,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处于“若有所思”的状态,方能做到“学”、“疑”、“思”相结合,逐渐形成问题意识和有解决问题的办法。比如在讲解鱼的呼吸时,学生们都有生活经验,教师可以让他们回忆,然后鼓励他们提出要探究的问题。而在讲解腔肠动物时,学生们对代表动物水螅都不了解,这时可以用实物,也可看录像、模型或挂图,甚至图片,并且可以让学生对比刚学完的单细胞动物,从而使学生能提出类似:水螅怎样取食?水螅如何消化食物?水螅怎样排泄?水螅怎样呼吸等问题?
1.2.2 阅读课本产生问题
课本是教学的重要资源,同时也是许多问题的隐藏之处。让学生从课本中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不仅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勇气和能力,还能养成爱提问题的良好习惯,成为激活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就要求学生课下按照教师提出的预习提纲进行自学,先阅读、了解课本的内容,主动思考,积极观察,发现知识中的可疑点,并转化为文字形式,带到学校,带到课堂,提出问题与教师探讨进而解决问题。如初一绪论中,水可以运动,而猫也可以运动,于是学生提出:“猫和水都可以运动,为什么猫是生物,而水不是生物?”,这样有利于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果学生能持之以恒,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又可以使学生养成逐字逐句质疑的习惯,使学生对书本知识有一个深刻地理解。
2 营造课堂民主氛围,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人在自由、轻松的心理状态下才可能有丰富、自由的想象,创新思维的灵感往往是在紧张探索以后的松驰状态下才会出现;也只有营造出一个良好的质疑氛围,才能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和勇气。
2.1 体现“教学相长”思想
我国古代思想家韩愈认为:“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就是说,无论社会地位是高是低,年龄是长是少,谁掌握了道,谁就是教师。作为新课改下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始终与学生保持平等的关系,把学生看成是发展的人,要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思考,有独到的见解,师生间要保持零距离接触,而不应当凌驾于课堂和学生之上。在教师的三尺讲台上应当时刻体现“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的教学相长的思想。唯有这样,才能解除学生紧张恐惧的心理负担,课堂上的主人才会勇敢的提出老师意想不到的、有价值的问题。
2.2 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
教学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教师必须尊重每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由于学生自身生理、心理特点,在课堂上不向老师提问的原因很多,诸如:怕提出的问题影响教学;更多的是怕提出的问题太幼稚,让人笑话;还有是确实不能发现问题,无从谈起;对于有些学生来说,即使发现了问题,要表达自己的见解还需要很大的勇气。遇到以上情况,教师不能着急,不能埋怨,更不要讥讽,要保护每位学生的自尊心;更应当有针对性的点拨、诱导、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长此以往学生才能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从而激发求知欲,发展个性,展示自我,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每学期的第一节课我都对学生反复强调:在课堂上我们每位成员都要学会倾听,在教师讲课时,每位学生都要倾听教师的言语;在同学发言时,教师和其他学生都要倾听发言者的意见。这是尊重他人的规则,也是受他人尊重的前提。我称之为“君子协定”,如在将初中绪论一节讲到生物的特征时提到了病毒,一个同学站起来问:“计算机病毒是不是生物呢?”下面有同学说是,有同学说不是,有的窃窃私语:“就他瞎问”,见此情形我说到:“不要忘记我们的君子协定”。在课堂安静后,我没有正面回答是还是不是,而是对大家说:“这个同学问得很好,请大家利用我们刚学完的知识,自己判断一下刚才这个同学的说法,并说明理由。”通过大家的讨论,大家用充分的理由达成一致的意见,计算机病毒不是生物。
笔者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宽松、民主、自由的环境适宜于创新能力的生长。只有这样的环境才会容忍甚至鼓励多样性、与众不同、标新立异、独特性和个性。也只有这样的环境个体才敢于甚至乐于想象、批判和创新。
参考文献:
【1】《新课程下课堂教学技能的创新与发展》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4.11
【2】《教育科学研究》97.6
     来源:网络  编辑:rongerkl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