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高考研究 >  阅读文章

教师阅读与考试命题

阅读:3856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2/8/9 17:43:02
题2:中英《南京条约》的第一条为“嗣后大清大皇帝与英国君主永存平和,所属华英人民彼此友睦,各住他国者必受该国保佑身家全安。”(1840年2月,英国外交大臣巴麦尊在《对华条约草案》第一条中也有“享人身、财产之完全的保障与维护”的规定)对此条款分析最准确的一项是
 A.是国际条约文本格式的体现 B.表明英国想同中国保持长久和平关系
C.体现了英国对人身权和财产权的高度重视 D.为侵略中国所作的托词
【解析】选C。对于人民人身权和财产权的高度重视,是文明国家的重要标志。长期以来英国就有这一传统。不清楚这一点,解答此题有困难。但题干在括号中的补充说明,能加深对这一问题的理解与解答。
高考命题的主体人员由高校教师组成。高校教师在命题中,必然会渗透自己的学术思路,将其研究思路和研究成果直接或间接地体现出来。虽然新课标教材吸纳了部分新成果,但由于多种原因,教科书所呈现的内容与史学研究的进展总会有差距。因此,关注史学研究的成果应该成为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教师的必修课。
2.将一些学术争议材料适当地运用到考试命题中
有学术争议的观点与材料能否进入中学历史课程,分歧历来就很大。如果把有争议的内容用于平时的考试命题,估计反对的人会更多。我认为,把一些有学术争议的材料与观点适当地运用到教学与考试中,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全面、客观看问题的能力。实际上,高考并不回避有学术争议的问题。2010年新课程高考第40题就以长期以来存在争论的“资本主义萌芽”为切入点设题。近年来,高考还连续在抗日战争上作文章,引导我们更为全面地认识了抗战。关于抗战,还有不少问题值得探究。中央党校郭德宏教授的《论抗日战争史研究中的若干重大问题》一文[2],从研究角度领导者主战场“反共高潮”抗战人物评价等15个方面对抗日战争史研究的传统结论提出了质疑和商榷,有助于我们加深对抗战史及其教学的认识与理解。
近来,我读到了著名学者茅于轼先生的《中国人民是什么时候站起来的?》(《炎黄春秋》2011年第8期)一文。茅先生认为中国人民是在抗战胜利时站立起来的(实际上,赞同此观点的并非只一人)。我对抗日战争的理解又有了新的收获。后来,我又读到《抗战胜利后中国并没有站起来》(《炎黄春秋》2011年第11期)一文,该文(还包括很多网上文章)对茅于轼先生的批驳似乎也很有道理。我在阅读这些文章时,有一个强烈的想法——要把这些研究者们看问题的角度告诉学生!于是,我在月考中命制了如下试题:
题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抗战胜利后根据三巨头开罗会议的决定,日本所占领的中国领土一概归还给中国。所有的租界也都恢复中国的主权。全中国20多个租界,在上海、天津、武汉、广州、厦门等地的租界全部归还。外国人在中国享有的领事裁判权(涉及外国人在华的诉讼由外国领事裁决),经过一个世纪的抗争,也被取消。1931年“九一八事变”被日本占领的东三省,也回到中央政府手中。尤其是被日本侵占半个世纪的台湾也归还中国。这是中国百姓绝没有想到的事。……更重要的是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在1945年6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两个月,联合国正式成立时中国就是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战后对日关系的安排是在1943年11月底的开罗会议上做出的决定。参加开罗会议的是罗斯福、丘吉尔和蒋介石。罗斯福和丘吉尔能够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中国,这才有中国进入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机会。
——摘自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中国抗日战争全史》
材料二 1940至1941年间,英美亦宣布,战后将与中国商谈取消在华特权,尚不肯立时废止。中国要求改善在同盟国的地位不遂。1942年5月,熊式辉主张中国自行废除不平等条约。6月,熊改向白宫行政助理居里献策,谓美国对华援助物资有限,正应取消不平等条约,给以精神鼓励。美国政府认为这是惠而不费之举,经与英国交换意见后,10月9日,国务卿赫尔通知中国驻美大使魏道明,准备与中国谈判放弃在华特权及有关问题的条约,另订新约。……雅尔塔协定,中国再被出卖,罗斯福忘记了四年前他与丘吉尔宣布的“大西洋宪章”中的未得有关人民同意,不得改变领土的原则。斯大林更不顾1919年苏俄对华宣言中的放弃帝俄在满洲及其他地方掠夺的利权与租借地的诺言,且将1924年中俄协定中的苏俄承认外蒙古为中国的一部分,中东铁路主权概由中国处理的条款置诸脑后。中国虽为同盟国之一,命运依然由强国决定。
——摘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来源:网络  编辑:shuixiang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