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化的历史观是怎样出现的?
“现代化”理论是在20世纪90年代逐步推广的。
(一)“五种社会形态”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受冲击的,因为它如下缺陷:
1.真正按“五种社会形态”发展的只是少数地区(如欧洲),导致基本理论概念的误区。
许多理论难题无法解决,如:我国何时进入封建社会?目前就有西周、春秋战国、魏晋等各种说法。如日本明治维新,领导者是中下级武士,并无资产阶级领导,俄国1861年改革也是这样。
2.“五种社会形态”理论的着眼点虽涉及生产力,但实际上注重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的核心是阶级关系,阶级斗争,人类文明的发展演进无法体现,脱离了时代。
3.在“五种社会形态”理论基础上构建的历史体系强调资本主义腐朽,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也与现实发展不符合,是对时代判断的错误。
“十六大”报告中有一些提法变化了,如:没有提反对霸权主义,只是提霸权主义有一些新的表现。提出吸收发达国家的经验,甚至模仿,而不是对抗。
因此,中学、大学的改革势在必行,因为改革符合历史的真实,因为改革可以从时代的高度解读历史。
(二)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了三种历史观:
1.整体世界史观;
2.文明演进史观(以生产力为标准);
3.一元多线史观(也以生产力为标准)。
以生产力为标准,可以把人类历史划分为原始生产力、农业生产力和工业生产力三个阶段。(只是游牧民族不是很好划分)一个阶段可以有多种模式出现。如工业文明就可以是资本主义,也可以是社会主义。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过程可以称为现代化。
二、现代化史观的内容
美国最先提出,针对发展中国家而言。中国引进后,作为历史观。
人类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进程,其核心是工业化,同时涉及社会各领域的一次全面变革。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往往只看到经济而忽视全面变革。
(一)在认识现代化史观时要防止几种偏差:
1.把现代化看成人类理想目标的实现。
因为现代化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需要人类在探索中纠正失误。如工业革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人生活恶化,女工、童工问题等,后来西方国家在第二次工业革命进行了纠正,现在的资本主义国家福利已成为人的权利。如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罗马俱乐部”提出保护资源),思想文化上人的独立问题(马克思曾经从人的解放角度阐释历史,分成①人对人的依赖,②人对物的依赖(在这一过程中,有人的异化,各种流派涌现,人的逃避)③人的彻底解放等三个阶段。
2.现代化与西化的关系。
现代化有西化内容,但不是完全西化。正确的心态是既保持民族独立、特色,又要向西方学习。
3.现代化与近代化的关系。
在中国是这样定义的,近代史上发展资本主义就是近代化,现代史发展社会主义就是现代化,如果按这种逻辑,就是美国还在近代化阶段。所以中国的近代史称为早期现代化比较合适。(当然,2003年高考考题中首次以“近代化”命题,是一种对习惯说法的认同。)
(二)现代化的具体内容:
1.经济的工业化,就是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农业生产是不可再生的,而工业生产是可再生的,还有能源,历史涉及不多。
2.政治的民主化,其原因在于人的理想,是独立的劳动者在政治上的要求,不仅是资产阶级的要求。各国民主形式与各国传统一致。
3.人的理性化,用自己的头脑思考。
4.大众化,同质化,等级被打破,很多方面趋于相同。
5.合理化,不是按传统习惯,而追求效率,实际上是资本运行的要求。
三、现代化的基本进程
现代化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原发型,指的是西欧和北美(德国例外),主要是内部因素积累,自发转变;一种是传导型,大多数国家都是,主要不是内部因素,是外部刺激,是回应和学习。
现代化不仅是纵向的变化,也应包括横向的发展,就是全球化,整体世界的不断发展深入,具体还有很多种模式。
怎样重新构建历史?
(一)第一阶段:西欧资本主义童年时期,16世纪开始到工业革命前,可以称为原初现代化。
16世纪——19世纪末以前,原初现代化为什么首先从西欧开始?人们常说明代是封建社会的没落时期。一名话就是两个错误:封建社会的提法就值得推敲,没落时期也不恰当。明清时期的整体经济水平仍在世界上最高,超过西欧。中国还处在农业文明顶峰时期,西欧却出现了新的因素。西欧新因素的萌发得益于落后,中国农业结构,农业生产水平高,精耕细作,投入大,没有寻找出路的动力。社会流动性强,优于西欧,连启蒙思想家也推崇。中国科举制,社会稳定,是超稳定系统。西欧自然环境不同,农牧业结合,农业落后地区,首次出现手工工场,政治体制上,等级制度激起大多数反抗,中国往往是科举考不上才起义。
影响:从纵向看:新生产方式——经济结构变化——社会结构(广于阶级结构,阶层更需要)变化——思想文化变化——政治体制变化
横向:全球化①动力是财富,水平不高,还没有能力对东方文明古国进行侵略。②评价,如哥伦布航行,发现新大陆,对全球化是进步的。物种流动和商品流动都是进步的。③整体世界的结构。a.处于主导地位的国家,处于边缘地带的国家有了变更,能顺应的、领先的就可以主导,如荷兰、英国等,20世纪以来,美国处于主导地位。b.不同的发展道路和关系。双重性:既是掠夺,也是传播新的生产方式。
(二)第二阶段:两次工业革命时期,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末以前。
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整个社会很难说进入工业社会,因为人口比例中,农业人口占大多数。
1.两次工业革命合在一起就能明显看出整个社会的大变化,机器生产基本取代手工劳动。
①经济结构中,现代化工业占主体地位;
②社会结构中,新的社会阶级(工人、资本家,还有中间阶层)占主体地位,旧的依然存在,如农民,旧的中间阶层,手工业者、小商人、地主等,他们怎样融入现代社会(如法西斯的出现就与这些人有关系)?比如我们今天的农民阶级如何变成新的社会阶层?
③思想文化方面:经济思想是自由主义,政治思想是民主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推动了政治民主化的进一步发展;新的政治体制虽已建立,但还是少数人掌权,民主要求现在更加强烈。如英国的国会改革、宪章运动等。一方面,生产力发展,另一方面,社会分配解决不好,这是资本主义弊端(并不是没有改善),隐含矛盾,所以马克思主义诞生。
2.横向:全球化发展,工业革命,市场需求,范围扩展。
①全球化推进方式:殖民扩张,拉开了与中国的差距,中国无法抵御入侵。殖民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要批判,要分析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殖民战争等,都是为了市场。当代所提的“新殖民主义”不好,概念不同。因为殖民扩张、殖民战争一方面是因为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水平仍然不高、科技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同类产品竞争,矛盾大。另一方面是因为落后国家采取闭关方式,要用武力,如果争取西方商品进入,就不需要战争了。
②殖民扩张的两重性:灾难和工业文明,部分国家学习西方,开展现代化,可称为现代化扩散,是以殖民扩张为载体实现的(德国、日本和意大利也属扩散后)。
③经验教训:有的国家回应对路,使本民族富强、独立,有的回应错误了。如中日现代化比较,为什么有大差异?
④结果:英国为主导,大多数国家成为边缘国家。
⑤评价:两个方面:既要批判,也要看到世界联系加强。商品流动、资本流动、人的流动(如严复留学,欧洲往美国的流动、非洲往美国的奴隶贸易等),人的流动也是文化的传播。
3.经济的全球化也可以看成是资源的合理配置。
(三)第三阶段:20世纪上半期,大发展、大动荡、大调整阶段。
1.如何看待两次世界大战?
原因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殖民地,在全球化背景下,欧美用传统的方法解决市场问题,实际上,已经可以不用了,但欧美还没有调整,同时由于全球化,容易形成世界大战。必须把全国的力量动员起来参加战争。人类由冷兵器到热兵器再到核武器。科技方面,交通手段、通讯手段等,传统社会不可能;经济方面,少数大国利益是全球性的,局部也不放松,牵一发而动全身;国际关系方面,对危机的处理方法是不让步。
一战后,情况开始有所变化,如威尔逊的十四条中有承认“民族自决”,放弃殖民地。
2.为什么二战后没有世界大战?大国之间无直接战争?
30年代大危机,生产力极大发展,新兴工业的普及在20年代,但分配没有及时调整,市场小,同时各国经济的全球化影响下相互依赖。而当时各国都采取“以邻为壑“的方针,对外倾销,对内货币贬值,其教训是没有国际组织调节。
经济思想:开始是自由主义,不干涉加剧。后来是凯恩斯主义。
调整:罗斯福新政,核心是扩大消费,二战后,世界经济秩序建立,如关贸总协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怎样维护和平?国联应肯定,它是第一个普遍性国际组织,以维护和平为宗旨,其教训为联合国吸取并解决。虽然缺陷明显,如大国操纵、权威性等。
关于法西斯主义,过去认为是资产阶级灭亡,抛弃民主外衣。首先,前提不成立,资产阶级还未灭亡,往往是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主不健全,法西斯是现代化的“反动”,最初在传统的阶层产生,德国、日本和意大利都是传导型现代化,旧的阶层受到威胁,仇恨现代化,不平衡,希望有一个独裁者来保护自己(与中国的百姓希望有一个好皇帝、清官一样)。
发展变化过程,世界经济秩序混乱的情况下,无法摆脱危机,法西斯的目标转向国外,对内的独裁实际上成了战争机制,对外的战争都是反现代化的。①政治上,不民主化,独裁专制,思想文化加强控制。②经济上,现代化成果几乎消耗殆尽,日本有形资产损失四分之一。③经济思想,建立封闭的经济圈(如“大东亚共荣圈”),违背全球化。④打断了被侵略国的现代化进程。如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受到打击。
二战后,民主改革,削弱战争机器,人类思想进步,人要思想体现在《联合国宪章》中。
人权观念深入人心,各国都不同程度把人权写进《宪法》。“人权”不是资产阶级的专利,是全人类的文明。我们承认人权是重要的,但内涵不同,侧重于人的权利和人格。
过去我们强调:“殖民地是帝国主义的生命线。”殖民地对资本主义发展到底起到什么作用?二战后,殖民体系崩溃,一个重要原因是宗主国推行非殖民化政策。当代的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基本没有殖民地,但仍然在发展,如何继续论证“殖民地是帝国主义的生命线”?
3.动荡时期的探索:俄国十月革命和凯末尔革命。
十月革命发生于俄国这样一个农业国,为什么能成功?与列宁、布尔什维克党的思想和策略有关系。列宁对目标进行了分解,《四朋提纲》就是体现。晚年的列宁在探索追赶西欧文明,也是现代化的一种模式。而斯大林的模式脱离了苏联实际和时代的实际,如何定位?20世纪对社会主义的定位对不对?我们改革开放的成果大,也是定位问题。
凯末尔革命是落后国家的探索。
(四)第四阶段:50至70年代初,现代化稳定发展时期。
1.发达国家走在前列,生产力极大发展。
2.经济结构变化了,以第三产业为主。
3.社会结构也在变化,以白领阶层为主体(在这种形势下,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吗?没有阶级基础)。
4.思想文化方面出现了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国家干预,社会分配相对公平。社会主义运动从50年代中期走向低潮。
5.还有传导型现代化,有的成功,有的落后。
6.全球化进展迅速,世界贸易迅速增长,跨国公司增多(生产的全球化),国际组织增多。
7.怎样看待冷战?美国有责任,英国有责任,苏联也有责任(扩展势力范围,与资本主义对立、争夺)。二战后两个超级大国的扩张造成了“冷战”。美苏冷战实质是争夺世界体系的领导权,苏联希望“赤色世界”,美国希望“自由世界”,也有意识形态,西方认为苏联是共产主义扩张,后来的演变主要是两国争夺领导权,也有认为苏要颠覆世界体系,也有认为苏对全球化起阻碍作用。
(五)第五阶段:70年代以来,信息时代,后工业时代,新经济时代。
1.新经济时代是全球代时代,以信息产业为核心,谁抓住机遇,谁就能主导,美国抓住了,所以持续发展。
2.经济结构变化,社会结构变化,“知本家”。西方认为社会中间阶层是知识分子,有的国家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就,有的还太低,各领域协调推进,正在逐步解决。“四小龙”是实行的“权威主义”(包括全斗焕、李光耀等),有人认为不可少,现正在改变。
3.发展中国家既要完成上一个现代化任务,又要面临新经济时代的来临。
4.90年代以来,全球化更加迅速,原因有①两极瓦解,大多数国家都采取市场经济的模式。②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
5.不仅是经济的全球化,还有政治的全球化,统一的全球性国际组织,主权在一定程度上要让步,还有文化的全球化。占主导地位的国家有优势,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6.另:霸权主义的新表现,指的是美国在全球推行的“单边主义”(美国把他的全球战略推行到世界各国),和一些地区霸权主义。
7.中日关系比较复杂:经济交往较好,日本技术出口少,资本市场开放少;政治摩擦较多,原有的东亚大国面临新起大国,日本要掩盖过去,以成为政治大国。过去一直是一强一弱,现在两强并存。日本想在东亚、亚洲占主导地位。另外还有民族感情等方面的因素。中日关系,中国也有责任,中国有时候民族感情扩大化(如珠海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