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高考日益临近,一些考生的心理状态出现了异常变化:要么过度放松,要么患得患失,要么过度焦虑。长期从事高中心理辅导的上南中学心理老师孙晓青,昨天结合真实案例提出了相应建议。
“过度轻松”容易失手
【案例】小苹早在3月就通过自主招生考被一所名校预录取,仿佛吃了定心丸。自端午节后在家复习,就开始放松,没有压力也没有动力,每天早上睡到10点多。此外,一部分成绩不太好的学生,感觉高考无望,索性放松“顺其自然”。
【建议】小苹这样的“准大学生”,考前也不能过度放松,晨昏颠倒与高考的时间节点不匹配,容易造成考试意外失手。建议最近几天适当紧张,按常态复习备考。第二类考生的放松是对自己不负责。这类学生临考前的认真准备所带来的成绩提升空间,甚至可能超过优秀生。此类考生一定不要自我放弃,而要暗示自己仍有潜能可挖,努力终有回报。
摒弃“患得患失”心理
【案例】小辉从小到大一直名列前茅。“二模”也考得不错,“一本”应该没问题。但最近在家做模拟卷,成绩忽上忽下,心情也随之患得患失。
【建议】首先应分析原因,是因为学业压力过大、过于疲劳,还是对自己要求过高?其次,考生临考前不要做太难的卷子,每天只要适当做题,练手即可。重要的是将自己的生物钟调整到跟高考的考试时间吻合,以便正常发挥。还要用一些自我激励式的语言,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如“我对自己充满信心”、“这次我一定能考好”、“我正向自己的目标前进”等等,以鼓舞斗志、稳定情绪。
焦虑情绪应及时排解
【案例】一位高三女生说,模拟考场里日光灯的刺刺声,让她心慌,头脑一片空白。监考老师看她脸色煞白,问明情况后关了灯,但她的状态还是越来越差。
【建议】孙老师分析,这是一个典型的高考焦虑症案例。焦虑的根源一是夸大了考试与个人前途之间的关系,认为一考定终身;二是几次考试不如意挫伤了自信心,造成负面暗示,形成越怕越考不好的恶性循环。
学生需要重建自信。这个心理过程应该是:对目标的确信———“我一定能够考上大学,我这次能考出好成绩”;产生勇气、能力———“我能恢复原有的实力”;集中精力和注意力,产生解决问题的技巧和方法———夯实学业基础,获得自信。此外,考生还要去除“高考是终极目标”等杂念,反而能轻装上阵。
当考生情绪变差时,可以采取放松疗法、音乐疗法、阅读疗法转移注意力,或与父母一起散散步,打打羽毛球,以放松身心,减缓压力。学会与父母沟通交流,也是减压的有效方法。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