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语文学习,课堂铺路,课外前行

阅读:1364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2/4/14 21:26:23
高一新生见面,没有连篇累牍的纪律要求,也没有杀鸡给猴子看的三板斧,我想颠覆的是学生只寄望通过语文课堂提升高考语文成绩的观念。
如果说,语文课堂是铺路,语文学习的路却必须自己走,这便是阅读。课堂的路铺设得好,语文学习的行走就顺畅且快捷,但如果不行走,铺路的效益基本等于零。许多自学成才者便是在无路的情况下艰辛地探索,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别人几乎无法克隆的路,原因是他们一直在前行,即便是路途坎坷,即便是悬崖峭壁,前行才有可能抵达目标。
走进教室便问全班同学一个问题:幼儿园的同学,还能清晰地记得他们的有多少?大家表示不记得了。我故作惊讶:那时候也许你们曾经手拉手一起回家,也许你们曾说过,长大一定要嫁给他或者一定要娶她的,有一定的喜欢的情感基础的交往,居然会忘记,可见时间的魔力,会使清晰的记忆消失,是淡化记忆的橡皮擦。
人犹如此,对一个词汇的记忆又将如何?
我随即问了几个成语:鹬蚌相争、流水不腐的下一句是什么?前一句有几个学生能够回答,后一句两个班没有一个人能回答,遑论写出来了。词汇也许见过,依然说不出来,没见过的便无从说起。
我再次以一个学生为例,这位同学像花一样,我们用“黄花”形容一下,你觉得应该用明日黄花形容还是昨日黄花形容?结果同学们不知所以,不仅不知道明日黄花的意义,就连生造词语昨日黄花也概莫能知。于是我说出苏轼的“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的名句,再解释意义,同学们有点“二十多岁恍然大悟”的味道。
基于此,我说要阅读。
阅读的意义一:要见过一般的语言词汇,在不同的语言环境见过相同的词汇,则会加深印象,甚至会揣摩出词汇的大致意义,因为语言环境对词汇意义的限制是固定的,见得多了词汇便逐步地丰富起来。犹如幼儿园熟悉的小朋友,小学在一起,初中有缘在一个班,高中又是同桌。那么对这个同学的脾气品行的了解也就八九不离十了。对词汇的认知,不仅仅是表面,在多次遭遇后,便逐步知道她的意义特点甚至是品行,使用起来就会驾轻就熟,游刃有余了。用人也是如此,用人所长,扬长避短。打仗也是如此,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当词汇的积累达到一定的量,在写文章的时候就会随心所欲地调动自己掌握的词汇,有所取舍地选择合适的词汇表达自己的主张,抒发自己的感慨,左右逢源游刃有余,这便是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半自动化和自动化的表达。
如果词汇积累贫乏,写作的时候便处处有拦路虎,一个意思的表达被几个不会的词汇拦截围堵,你只得奋力冲杀或者绕道行走,绕完后发现原来的主题已经变味,甚至大相径庭,这便是许多同学写着写着就离题了,主题远了,绕回来并非易事,如在考场上,由于时间的关系,便只能将错就错,这样造成被动偏题的冤假错案,应该俯拾即是。
解决办法:阅读时注意相关的词汇,并随手写在笔记本上,人为的回头率,比“黄鹤一去不复返”好得多,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便是如此。如果再引申一下,兼顾成语典故,名言警句,优美的句子甚至是素材的积累。倘能如斯,善莫大焉。
阅读的意义二:我们其实不缺少刺激,但缺少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这不是我们的错,是三点一线学校家庭食堂的环境造成的,但外在环境的错却要我们来承担这严重的后果。以至于我们拿着一篇作文题目就要硬生生地挤出八百字,我们想象的空间有限,我们联想的对岸是空白,我们平时对生活的思考几乎为零,拿着作文题却要无中生有,要立论要感悟要深刻,谈何容易。
阅读名家的作品,就是与名家对话,与名家进行精神对晤,享受名家的智慧。名家的经验,名家的情感体验,名家思考结晶,有意无意间便渗透于自己的心田,便会存储在自己心灵深处,各方面的生活储备丰富了,面对一个话题,你就会自然开启自己储备的生活宝库,嫁接各种生活场景,借用各种思考结晶,化用名家的情感体验,巧用别人的思想精华,触类旁通,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在话题或作文题目的触动下,灵光闪动,引发新的灵感,立意自出机杼,独出心裁,于是饱蘸感情的笔墨,一泻汪洋,如有神助,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便是此理。
更重要的是,阅读名家经典,胸有丘壑,在大家的熏染下,常常会跳出自己狭小的生活空间,心存高远,居高屋之上而建瓴水,胸襟家国情怀,立足民生社稷,仁人志士之心,秀口一吐,便恣肆汪洋,器宇轩昂。
腹有诗书气自华,自有“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的写作豪情。胸无点墨,词汇贫乏,嘴尖皮厚腹中空,则会“进亦忧,退亦忧” ,“先天下之忧而忧”,忧定思忧,忧何如哉!
另外,阅读能够增强语言的灵敏度,更加准确地进行文段信息筛选,精细地体悟阅读文段的思想情感,应对语言运用题千变万化的魔鬼变化,都将起到化难为易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
必修教材的文本,仅仅是个引子,引导学生去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而已。课堂里的教学,只是在铺设道路,能否走过去,看你是否愿意阅读,是否愿意前行。
     来源:网络  编辑:zwenc973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