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模糊思想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阅读:1429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2/2/1 9:21:49
  1、初中与高中内容衍接中的问题  
  学生不理解工业上为什么可用NaKNa+KClNaCl+K↑),在学生看来,KNa活泼,按理应是K置换出NaNa无论也不可能置换出K。再如,强酸制弱酸原理的应用,初中学习时,认为此规律是一陈不变的,到高一学习了《硫》一章后,对于反应H2S+CuSO4=CuS↓+H2SO4为什么可以发生就不理解。这两个例子究其原因是头脑中只死记硬背某些判断依据,没有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问题。另外在教学中,教师也强调过死,使学生误以为它们是绝对正确的判据,而在此中应应用模糊思想。  
  2、高中与大学内容衍接中的问题  
  如,电子式的书写,由于电子式只表示分子的平面结构,由于原子轨道这一部分内容进入大学才学,所以在这儿就不能判断Ca:CaCC哪一种写法更合理,这时应模糊处理。  
  硝酸浓稀与氧化性强弱关系的问题,中学教师常从反应快慢来解释此问题,这实际是错误的。因为进入大学可知:反应快慢是动力学问题,而氧化剂还原剂强弱与电极电势有关,是热力学问题。在实际反应中主要考虑热力学因素,但同时也要考虑到动力学因素。  
  对于酸碱的分类问题,有多种理论,中学中学习的只是酸碱分类的一种理论,它对于象NH4+是酸CO32-是碱就不适用了,但运用20世纪20年代创立的酸碱质子理论:凡能给出质子的分子或离子都是酸;凡能接受质子的分子或离子都是碱,则就适用了。  
  所以,在化学的教学中,该模糊的绝不要过于精确,否则反而易造成学生的认识误区。其实象发散性问题的设计,开放性题目的设置,这些都体现了处理化学问题的一种模糊思想,具体例子在各文章中经常谈到,在此不再一一例举了。  
  化学中运用模糊思想是普遍存在的,在处理时应把握好尺度,该模糊时则没有必要精确,该精确时没有必要模糊,否则效果适得其反,在教学中只要我们正确使用模糊思想,则可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12
     来源:网络  编辑:rongerkl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