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高效课堂 优化讨论

阅读:1837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09/11/10 10:28:33

 

内容摘要:如今的课堂要求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而课堂讨论则成为教师们首选的方式。因此如何优化课堂讨论成为教师们迫切需要掌握的技巧。课堂讨论要注意四原则,有四种常用的方式,本文在这方面的思考希望能给同仁们一点启示。

     关键词:主动性 、问题探究、优化、民主性、全面性、有效性、鼓励性、提示引导、群体互补、自由辩论、角色置换、创新意识、享受、魅力

 

正文

     新教材下的课堂教学要求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为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教师们往往用问题探究的方式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激发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同时也活跃课堂气氛,使课堂成为互动的课堂、思考的课堂、师生互相学习的课堂。  

但在实际的课堂操作中要想激发学生真正的讨论,使讨论变得优化,使讨论真正成为同学学习的需要,使讨论由“要我讨论”变成自觉的“我要讨论”就必须注意以下原则。

首先,要注意讨论的民主性原则:课堂要想充分发挥每位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则必须要为课堂讨论创造一个和谐宽松的民主氛围,让学生心情愉快、思维活跃,无拘束、无畏缩地表达自己的认识。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板着脸,而学生在座位上提心吊胆生怕老师会提问自己,这样的课堂想要展开充分的讨论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智能、情感和兴趣,要尊重其个性,应该让学生施展思辨才华。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讨论交流,甚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把讨论的裁定权交给学生。学生只有在轻松平等的气氛下参与讨论,才能充分发挥主体意识和创造意识,积极思考问题,踊跃发言,使课堂讨论达到理想的目的。

其次,要把握全面性原则:课堂讨论切忌精英表演,必须全员参加,要面向全体学生,讨论的内容、方式要照顾到各种学习水平的学生,这样才符合促进全员参与,争取更大面积丰收的宗旨。在课堂讨论中,要使全体同学都参与并且有收获,教师必须精心设计好讨论题,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有思考点。所谓“好”的标准,一是讨论内容能紧扣教学重难点。二是讨论能提供一定的分歧点,引起学生兴趣、触发学生思维的灵感。三是除了讲究科学性、启发性外,还应注意要有适当的坡度。这样既要突出“点”,又要照顾到“面”,做到点面结合,难易得当,使所有学生都有收获。

再次,要保证有效性原则:在课堂上一切教学方式都必须经受有效性的检验,所以任何形式的课堂讨论都要有效,使学生各得其所,最忌走过场,把课堂讨论视为教学的“点缀”,只图表面的热闹。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追求的只是那种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以引起学生对学习和上课的兴趣,那你就永远不能培养起学生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热爱。”因此,我们要提高课堂讨论的质量,首先要保证讨论内容有一定的思维价值,能促进学生全面的、多角度的去思考、去讨论。

最后,要遵循鼓励性原则:教师应在课堂讨论中始终把关爱和信任的目光投向学生,倾听其意见,鼓励其自信,从而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获得最终的讨论效果。现在不少中学生在课堂讨论中往往自信不足,缺乏表达的勇气,也有一些教师常常在讨论中轻率的否定学生的不成熟意见,压抑学生的个性,影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首先应当肯定其主动表达的勇气和可取之处,同时对学生不成熟的意见要以诚挚的态度去点拨、指导、辨析。令其心悦诚服,积极主动地接受正确的观点。

那么怎样去使课堂讨论更有效、更优化呢?优化课堂讨论的方式有哪些呢?为此必须知道什么样的内容可以纳入讨论范围,因为肤浅的内容使课堂讨论流于形式,而艰深的内容则使课堂讨论失去生气。可以进行课堂讨论的内容大致有两类:一是知识障碍点,包括每课的重点、难点等。这些内容往往是学生理解教材内容、把握历史内涵的主要障碍。二是思维的障碍点,学生思维发生障碍一般是由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知识难度的不适应造成的,也可能是因为思维定式受某种旧知识或某些传统的影响所致。这两个障碍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主要“拦路虎”,将其作为讨论内容,能够保证课堂讨论的质量及效率。

那么优化的高效的课堂讨论又有哪些可操作的常用模式呢?

有效地课堂讨论方式主要有四种:一是“提示引导”式,即在老师的提示指导下逐步展开讨论,由易到难,由表及里,及时调控讨论进程,最后加以总结,这种讨论方式使学生的思维富于逻辑性,能保证课堂讨论的顺利进行和讨论质量。例如,在高三复习分析李鸿章时我提出“李鸿章是卖国贼吗?”让学生讨论,学生反映非常强烈,纷纷从自己熟知的李鸿章影视剧中找论据证明自己的观点,莫衷一是。于是我提示大家结合必修一中的“甲午战争”、必修二中的“洋务运动”、必修三中的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给李鸿章一全面认识。于是学生对李鸿章这一历史人物的认识通过讨论而丰富起来。二是“群体互补”式,即教师首先出示讨论内容,然后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归纳小结后由组内代表在全班汇报讨论意见,未尽之处,本组成员进行补充。这种方式有利于智力互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我听过一同事用“杜郎口模式”给学生上必修一的“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这一课,他在课前先让学生自由组合成88组,然后选出组长,由组长给每位组员分配任务:两人负责审题、两人负责找答案、两人负责站起表述、两人负责补充,每位成员必须积极参加,努力合作,因为答题好坏直接关系到本组成绩。课堂上老师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把课文知识问题化,然后教师按照课文顺序把问题按顺序一一呈现,在讨论过程中教师不时用激励性的语言激起学生一波又一波的课堂热潮。三是“自由讨论”式,即让学生围绕讨论内容各抒己见,自由辩论,在辩论过程中,老师要注意因势利导,把握方向,最后由老师或让学生在老师帮助下小结讨论结果,这种方式对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提高讨论的质量很有帮助。例如在学习必修二“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时我提出“经济全球化到底是‘陷阱’还是‘馅饼’?” 我要求学生依据手里的和书本的资料进行自由发言,结果学生七嘴八舌地从不同层面提出观点并阐述理由从而完成教学任务。四是“角色置换”式,即让学生根据讨论的内容,在教师的安排下分别扮演某些历史人物或社会组织,让他们“身临其境”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感受,而且能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引燃学生心灵中创造的火花。例如有位老师上《王安石变法》一课,当讲到变法必要性时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是改革派,一组是保守派,而老师则扮演宋神宗的角色,在老师的引导下,各组搜集自己支持或反对变法的理由,最后由皇帝总结,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还锻炼了学生的思辨能力,而且解决了变法必要性这一难点。

当然以上介绍的方法只是大家比较常见的,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只要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使自己具有创造力,就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实践表明,有效的课堂讨论,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只要我们精心设计,大胆创新就一定能在教学中让师生都充分享受教和学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历史教学新视野》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6   刘军

         2、《历史教育学新编》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1  施和金

     来源:本站|www.jb1000.com  编辑:wangpeng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