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语言的生动形象,需要想象和创新(邬德发原创论文)

阅读:1186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1/12/1 18:01:44
要想语言生动形象,我的切身体会是:展开想象的翅膀,多在创新上下功夫。
也许有人会说,有那么多佳词丽句,借来用用何妨,多省事。当然,这不是不可以,而且在很多情况下还是必要的,一个人哪来那么多创新?其实,对他人的语言,倘若借用得恰到好处,排列组合得巧妙,又谈何容易,又何尝不包含着在运用语言方面的创新?不过,话又说回来,如果没有许许多多人(包括前人和今人)创造出那么多鲜活而又精美的语言,我们的语言还生动得起来形象得起来么?有些人说话、写文章一味地赶时髦,别人说放飞激情,他也说放飞激情,别人说读懂了她写在脸上期盼,他也这么说。说来说去说得太多之后,听者和读者的耳目就会有些腻,甚至还会起茧。你说这可不可笑,可不可悲?有鉴于此,我每每动笔之时,尤其是写诗时,总试图写出一点点属于自己的语言,多少带一点点创造性的、多少有一点点生动形象的那种。
十多年前的一天,我有幸观看了一场摇奖后免费招待的电影,当然也有幸目睹了放映前的摇奖。最后的大奖是一万元,中奖号码刚一摇出,便有一个小伙子跳了起来,连连呼喊着:“我中了!我中了……”许多人一窝蜂似地围了上去。这场面似乎在什么地方见过,我在记忆的屏幕上搜寻着、搜寻着……终于出现了范进中举的镜头。于是后来便有了我《摇奖》中这样的诗句:“是高潮/也是尾声/舞台上/宝葫芦摇出/奖金一万/舞台下/蹦起一个中举的范进/围拢一群杀猪的丈人”。这后面两句,显然源于形象,也源于创新,既有比喻,又有夸张,还有对偶。读过之后,你是否品到一点点喜剧的色彩、辛辣的味道和生动形象的感觉呢?
对他人语言的活用与发挥,也是一种创新。如果活用和发挥得好,也能增添语言的生动和形象。用鹅毛比喻雪花,这是很形象的,为人们所常用和熟知,能否再发挥一下,使之有所创新呢?我在《瑞雪》一诗中这样写道:“天宫有什么特大之喜/宰了那么多白鹅/将鹅毛撒了厚厚的一地”。这一设问,不是由雪花象鹅毛生发而来的么?这样写是不是别有一番情趣呢?
“噫嘘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是李白对蜀道难的感慨和夸张,可以说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的地步。然而,还有一种艰险,不知比蜀道还要难上多少倍,而且又正好就在蜀道上。不信你看我在《夔门奇观》一诗中的描写:“一根钢丝/于隔江相望的两堵峭壁之巅/凌空飞架起一条世界上/最窄最高最险的长桥/有一条外国汉子/准是吃了熊心豹胆/正在钢丝上漫步/没有保险带,没有安全网”,这不比蜀道还要难上千百倍吗?我该如何感叹和夸张呢?难哪,难!后来我还是想出一个办法,终于给这首诗开了这么一个头:“哪怕你一口气连呼/一百次一千次一万次/‘噫嘘唏,危乎高哉’/也感叹不出眼前的艰险”。面对蜀道难,李白只不过惊呼了一声“噫嘘唏,危乎高哉”,而我借助了“哪怕……也……”这种假设复句,让你一口气连呼一百次一千次一万次“噫嘘唏,危乎高哉”,也感叹不出眼前的艰险。可想而知,这该是何等的艰险呵!虽然我借用了李白的感叹,你不觉得我的夸张比李白的夸张还要夸张么?这是不是可以称之为创新呢?说实在话,我不只一次地觉得,我的夸张不是夸张。我曾两次到过长江三峡最险的夔门,那根钢丝还悬在哪上头,乘船经过时,倘若视力不佳,还真不容易发现哩。要不你也去瞧瞧,相信你也会有同样的感觉。
————————
此文已被收入2001年7月出版的《21世纪教育与发展文献》一书并获全国教师优秀论文大赛二等奖。
  附件大小:161K  附件下载 来源:教学资源网  编辑:dfwu432600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