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语文:2011年高考小说命题特点及分析

阅读:8026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1/11/9 10:07:55
2011年全国高考18套语文试题中有9套试题考到了文学类文本中的小说阅读。本文试就今年的小说命题做一些分析,供大家参考。
一、语料选择
从国别来看,中国的小说有5篇,分别是山东卷严歌苓的《审丑》、全国新课标卷林海音的《血的故事》、广东卷陈秉汉的《严冬海猎》、江苏卷宗璞的《这是你的战争》、四川卷宗璞的《锈损了的铁铃铛》。外国的小说4篇,分别是安徽卷哥伦比亚的加卡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江西卷亚美尼亚国埃·格林的《晚秋》、辽宁卷乌拉圭比亚纳的《怪人》、浙江卷俄罗斯米哈依尔·扎多尔诺夫的《第9车厢》。中外小说的比例是54
从小说的篇幅来看,除了江苏卷宗璞的《这是你的战争》是长篇小说《西征记》的节选外,其余8篇都是微型小说(个别的有删改)。说明2011年的小说命题基本以微型小说为主。微型小说故事情节相对完整,结构紧凑,讲究构思;人物性格比较单一,没有发展,考场上容易把握;微型小说还具备小说的其他要素;同时,这些小说大都是名家作品,因而受到命题人的青睐。
    从时代来看,这些小说基本是现、当代作品,所写的生活内容和展示的生活世界以及所塑造的人物距离我们的时代较近,易于为广大考生接受。
二、命题特点
9篇小说阅读题目都扣紧小说这种文体的基本特征,重点突出(比如都抓住了人物形象);题目能够抓住文本,不旁骛,不拓展;考点具体,设题角度小而巧,易于考生答题,没有从宏观上大的方面来为难考生,这是值得肯定的地方。在经过几年的热闹之后,探究类题目大大减少(只有三个),重新回归文本的阅读理解和鉴赏。命题技术上,尽可能多地覆盖文学类文本阅读(共8个考点)中的考点,考点相对分散,从不同方面和角度以及层面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考点分布
(一)人物形象以及特征
小说从来以塑造人物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小说中的情节、环境等都是为塑造人物来服务的。今年的这9篇小说中有8篇的命题涉及到了小说中的人物。总的情况是:结合作品,分析人物形象的特征,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梳理人物的心理以及变化,探讨人物的情感活动及其变化,研究人物的行为及其形成的原因,等等。
这些题目虽然角度不同,思路各异,但是都紧紧围绕人物来做文章。说明命题人抓住了重点;题目基本一个,个别省区甚至命制了两个题目;在赋分上,所占分值也大,有两个省的分值达到了10分以上;可见对小说中人物分析的关注程度,因此,命制的题目是有效的。比如:
1.根据小说内容,简要概括曾大爷的形象特点。                  (山东卷)
2.小说结尾处无定停了好大一会儿,说:真的。’”体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山东卷)
3.依据小说的相关内容,概括蒙铁尔形象的特点。                (安徽卷)
4.简要概括瓦萨卡发现小包后经历的心理变化过程。              (江西卷)
5.小说的高潮是中年男人捡走了小包。如果这个人物没有出现,瓦萨卡会不会将小包据为己有?为什么?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               (江西卷)
6.“外省郎彭先生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全国课标卷)
7.“怪人马乌罗与众不同之处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概括说明。     (辽宁卷)
8.文中海龙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广东卷)
9.海龙捕鱼时经受了考验,使他坚持下去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全文分析其中的两个原因。                                                  (广东卷)
10.文中的手帕细节描写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情感活动?请具体说明。(江苏卷)
11.孟弗之于蒋姓学生、萧子慰于澹台玮的对话场景,对比鲜明,请从学生形象和对话情景两个方面加以分析。                      (江苏卷)
分析:对人物形象以及性格的考查力度依然不减,但是今年又从人物的心理以及情感变化的角度开始命题;人物考查的覆盖面和范围进一步加大。
     来源:网络  编辑:地理sikao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