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如果平铺直叙,一览无余,则索然寡味;如果有起伏,有变化,有曲折,有波澜,则能引人入胜,耐人寻味。所以古人说:“文似看山不喜平。”一篇曲折有趣、波澜起伏的文章,就像幽深壑谷、起伏峰峦,给人以新、奇、美的感觉,引人探胜访幽,充满无穷的诗意美。
那么,怎样才能使文章波澜起伏、新奇有趣呢?方法有五。
一、设置悬念。所谓“悬念”就是读者对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的关切心情。设置悬念,就是作者在写作时故意卖“关子”,故意留下疑团,以激发读者的心理期待。这样,可使文章跌宕起伏,摇曳生姿,韵致无穷,从而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例如,萧乾的《枣核》一文,开篇点明身在异国他乡的友人竟然再三索要几枚枣,这究竟是为了什么呢?索枣核的原因就像一团迷雾笼罩在读者心头,让人好想知道原委。这样作品就把本是一件简单不过的事写得曲曲折折,颇有韵致,最后才点明老人那颗深沉的爱国之心。读者读完不觉荡气回肠。
设置悬念的手法多种多样,可通过对人物语言、外貌、环境、气氛进行描写等方法设置一个个悬念。设置悬念要早,释念要缓,以造成情节迂回曲折,收到“山重水复无疑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艺术效果。
二、抑扬顿挫。这是一种褒扬和贬抑互相交错的手法。对要赞美肯定的人或事,先贬责、否定,是为欲扬先抑;对要贬责、否定的人或事,先赞美、肯定,是为欲抑先扬。如果要赞美什么,一开笔就连篇溢美之辞,或要贬责什么,一下言则横加指责,那么,文章就是一褒到底,或者满篇贬言,波澜不兴。采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的方法,就能使文势跌宕曲折,起伏变化,给读者以新、奇、美的享受,文章也因此有了生气。
如《林黛玉进贾府》中,先借王夫人等人之口,把贾宝玉贬得一文不值,“混纪魔王”、“孽根祸胎”、“疯疯傻傻”的恶名一股脑儿往他头上扣,给人一个极坏的印象;待宝玉出场时,给人的感觉又全然不同:宝玉才华横溢,英俊飘逸,十分讨人怜爱。这里作者运用的是欲扬先抑的手法,造成了一个波澜,文章就不是一览无余,而是曲折生动,妙趣横生。
三、尺水兴波。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深文隐义,余味曲笔。”这就是说,文章不宜平铺直叙,快人快语,而要讲究“隐义”和“曲笔”,把故事写得曲曲折折,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出人意料,似潮涨潮落,扣人心弦。
例如小小说《凡人大老张》这样叙述:“……大老张在省城一个机关里供职。……几天前,大老张那个处的王处长提升为副局长,原来的副处长接替了处长的职位,大老张就满怀希望地企盼自己能坐上副处长的交椅。……可是结果却出乎他的预料,他梦寐以求的那个位置却被处里一个年轻人占了去。……某日,听说局里要派五个人出国学习,大老张心里又活动起来。他详细研究了一番局里宣布的出国条件,觉得自己样样符合,心想,这可是个好机会,不争取白不争取。于是,就挨个地找领导。待出国名单公布后,上面还是没有他的名。……‘做个凡人吧!’忽然有一天,大老张对自己这样说着的时候,一份通知展现在他的面前:他研究多年的某项成果获得了国家专利!他激动得差点晕了过去,任凭幸福流遍全身。大老张提升不成盼出国,出国又不成,心里酸溜溜的;命运不济只得甘作凡人,最后出人意料地获得国家专利。文章起伏不平,曲里拐弯。官场弊端、人生艰难以及开道酬勤的道理尽融于曲折的情节中。
四、逆笔生辉。所谓逆笔,就是故事情节、人物感情等不按照正常的方向发展,而是反期道而行之,使结局出人意料,让感情波折变化,从而产生浓厚的审美趣味。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作者在第一节中的前部分极力渲染地坛的荒芜冷落:古殿檐头剥蚀,门壁朱红淡褪,高墙坍圯,老柏苍幽,给人一种失魂落魄之感。而当写到园中蜂儿、蚂蚁、瓢虫的活跃时,作者笔头一转,转向园中荒芜但不衰败且蕴藏生机的描述,从而感悟到了生命的意义,顿生热爱生命之情,从苦闷、绝望中看到了希望,坚定了信念。正是这一折一逆,使文章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感染力,给人一种极大的鞭策。
五、巧埋伏笔。伏笔就是文章前面部分对后面部分人物、事件发展变化的一种暗示。如表演戏剧时的道具,如果第一幕在墙壁上挂着一把剑,那就意味着这把剑将在后面的戏里派上大用场。这就是前有伏笔,后有照应,一伏一应,文章也就生动起来了。
如鲁迅的《祝福》,前边写祥林嫂向“我”提出一些莫名其妙的问题:“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那么,也就有地狱了?”“那么,死掉的一家人,都能见面的?”读者读到这些不觉一头雾水。其实这就是鲁迅巧埋的伏笔,读到后来祥林嫂和柳妈的对话以及祥林嫂为赎罪而捐门槛等情节,才顿时明白:祥林嫂精神上受到多么深重的折磨呀!闭目而思,就会真正领悟到伏笔的妙处来。如果少了前面的伏笔,后文也就没有一丝余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