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浅谈历史小论文试题的解答

阅读:3544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1/11/7 11:02:41
2011年高考历史科江苏卷第22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题第(3)问是一道历史小论文试题,该题设问如下,3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陈旭麓先生提出的观点。(要求:观点理解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00字左右。)陈旭麓先生在材料引文中提出的观点是除了旧生产方式逐步解体所产生的苦难之外,还应当有新生产方式破土而出的生机和朝气。如果忠于历史唯物主义,就不能不承认:历史的主题应当是后者而不是前者。
历史小论文试题,在近几年的上海卷中已经多次出现,但在江苏卷中还是首次出现。江苏省教育考试院提供的试题及参考答案中,对第(3)问没有提供具体的参考答案,也没有提供一个评分参考。然而对广大教师和考生来说,可不是一省了之的事情,需要引起我们的思考和总结。本文试从历史小论文试题的基本特点、解答原则、评分原则等方面谈谈笔者对此类试题的理解,希望对今后的高三历史教学和考生的复习备考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一、历史小论文试题的基本特点
历史小论文试题构思巧妙、考点新颖、活而不偏、新而不怪。它的出现,不仅丰富了试题的表现形式,使试题生动活泼,勃勃生气而且充分体现史学的丰富多彩、博大精深,使学生多维度感受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史学原理。
历史小论文试题测试功能多样,对品鉴考生能力更是独具优势,一道小论文试题可以让考生尽显能力层级,可以考查考生的五大能力。
第一、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这是历史小论文试题关于能力要求的最基本方面,要求考生通过阅读史料,结合相关历史知识,不仅要透彻地理解史料,而且能够分清哪些历史材料反映的是客观事实,哪些是主观见解;同时对历史材料能够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发掘信息、提炼信息、归纳信息、辨别信息。
第二、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历史小论文试题中,多采用原始资料,其中包含许多无效信息和干扰信息,因而要求考生能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对历史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和概括。
第三、分析和评价历史事件(人物)的能力。历史小论文试题往往会选用一些新情境材料,需要考生通过阅读材料对历史事件(人物)进行分析、评价,考查考生实事求是、客观准确地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第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历史小论文试题要求考生在充分获取历史材料提供的有效信息后,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能够客观叙述历史事物,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阐释。
第五、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历史小论文试题要求考生能运用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分析理解历史材料,或用从历史材料中所获取的有效信息去分析说明历史现象,或论证特定的历史结论。
二、解答小论文试题的基本原则
1.系统性原则。历史小论文试题是论文,不是问答题,不能像回答问答题一样,应以文章的形式来呈现。文章应体现论说文的基本要素,观点要鲜明,中心要突出,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要清清楚楚;论据要充分,有理有据;论证要有力,有逻辑性,分清层次,条理清楚。
2.史论结合原则。历史小论文试题的最大特点就是历史性,不论论据还是观点都应与历史有关,抛开所提供的材料、抛开历史知识乱发挥,是不可取的。因此,历史小论文不管是评述题,还是论证题,都应紧扣材料,从材料出发进行回答,要有史有论。
3.精炼性原则。历史小论文试题一般都有字数限制,这就要求考生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在充分理解材料和命题意图的基础上,先打草稿,或列腹稿后,再动笔,以保证语言精炼、切中要害。
三、历史小论文试题的评分原则
SOLO分类评价法由香港大学比格斯(Biggs)教授首倡,是一种以等级描述为基本特征的质性评价方法,也是近几年上海高考对历史主观题的一种评分方法。这种评价方法非常适合小论文类试题,参照2010年高考历史科全国卷403问的评分标准,可以把考生的答案分为三个等级,按不同的等级赋分。
第一等:观点明确;能有机结合材料并充分利用中外史实,多角度论证观点;逻辑严密,论述充分,表达清晰。
第二等:观点较明确;能结合材料或利用相关史实论证;论述较充分,表达清晰。
第三等:观点不明确;未能利用材料或史实解释观点;论述欠充分,表达不清晰。[1]
四、对江苏卷第22题第(3)问的尝试性解答
对照历史小论文试题解答的基本原则和评分原则,对今年江苏卷第22题第(3)问笔者做出以下尝试性解答。
近代中国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动,促进了中国的经济近代化,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产生了积极影响。妇女进入近代企业做工;部分女孩创新产品(发网和网线餐巾等),出口美国,获取收益。这些就是最好的说明。
近代中国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动,也给人们带来了苦难和痛苦,产生了诸如,人们收益的减少;传统纺织技艺的消失;无所事事、百无聊赖;风俗堕落等不少负面影响。然而总的说来,这些负面影响还是次要的,积极影响是其主流。
[参考文献]
[1]马艳辉、智利疆:《SOLO评价法在第40题第3问吉林省评分中的应用》,载《历史教学(中学版)2010年第10
说明:本文已经发表于《中学历史教学》2011年第11
作者:江苏省盐城市第一中学   周龙祥(224005
     来源:  编辑:叶南归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