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开启人文地理教学之门——文化

阅读:895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09/10/27 16:06:28

——浅谈教材的宏观分析

天津市民族中学    高中地理     果博通

摘要:本文以“解剖麻雀,五脏俱全”的思想为理论依据。以文化与人文地理学的关系,即:文化及其相关知识是开启人文地理教学之门的钥匙为例。从如何确定教材的灵魂性知识,如何运用教材的灵魂性知识和教材的灵魂性知识的重要性三个方面,论述了“教材分析中应把握灵魂性知识”这一教材分析的方法。并且辩证的对这一教材分析方法作了说明。

关键词:灵魂      人文地理      文化      教材分析

教材的宏观分析是对整本教材或是一学期、一学年的教材内容的分析。其分析的内容包括:教材的时代背景,教材的整体结构,以及教材的整体教育功能。

文化是人文地理学中的一个章节。本文以文化与人文地理学的关系为例,来探讨教材宏观分析中,把握关键点的问题。对于一本教材而言,其在知识结构和教育功能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关联、一定的内在联系,都有一个关键点的存在。这个关键点就如同一把打开这本教材的钥匙。是这本教材的灵魂性知识所在。

既然我们要利用这把钥匙,我们就应该去寻找、确定其的所在。以人文地理学为例。我们在通读整本教材之后,可以看到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问题:文化与人文地理学、人口地理学、种族民族民俗、语言地理、宗教与宗教地理、聚落地理。通过这个过程,我们就可以了解教材各部分的排列顺序和组织形式。确定教学的三维目标。进而便可以确定教材的灵魂性知识所在。

首先,从教材的知识结构角度来确定其灵魂性知识所在。以人文地理学为例,其研究的主题是文化。这里的文化指广义的文化,即: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之和。这里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而人文地理研究的问题都属于文化的范畴。如:宗教问题,民族、种族问题,聚落问题等。所以说,确定教材的灵魂性知识可以从这种知识之间的从属关系来考虑。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每一个问题几乎都会涉及以下几个方面:某种社会文化现象在什么地方出现,其是如何发展扩散的,其发展扩散所形成的分布状况如何,在其兴起和传播扩散的过程中,地理环境对其起了什么作用,其对地理环境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各种文化现象相互交融、碰撞的情况如何,其发展到一定阶段形成什么样的景观。以上这些方面都是与文化的一些知识点相对应的。其分别是:文化源地、文化扩散、文化区、文化生态、文化整合、文化景观。由此可以看到文化部分的知识是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是贯穿在其所有知识中的一条主线。抓住这条主线,知识的关联性和系统性就显现出来了。由此可以看到,确定教材灵魂性知识的另一种方法就是寻找这种主线性的知识。

其次,从教材的教育功能角度来确定其灵魂性知识的所在。每一本教材都有其要达到的培养学生的能力目标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依旧以人文地理学为例,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题就是“人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其教育功能一方面是使学生懂得“因地制宜”的理念,另一方面,是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人地观”。人与环境的关系之中,人类活动起主导作用,人类活动是应自然规律则人地和谐发展。反之,则会出现环境问题。文化源地和文化景观的知识就是让学生懂得因地制宜理念的最好教材。如:一种文化现象为何偏偏在此出现?像南方的傣家竹楼和北方房屋建筑的差别。像从南方到北方楼房的间距逐渐增大的现象都是贴切的写照。文化景观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出现的,其深深的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而这种景观正是在这种地理环境中产生的。这就是因地制宜原则的一种体现。这必然对学生形成因地制宜的理念有一种促进作用。进而可以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而文化生态讲的是一种文化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相关的理论有:地理环境决定论、或然论、协调论、生态论、文化决定论等等。而这些理论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人地观。有助于生态文明理念的落实。由此观之,确定教材的灵魂性知识的另一方法,就是从其教材所要达到的教育功能的角度出发。

因此说,文化之于人文地理,就如同一个人的性格之于一个人一样。人的性格体现在人的言谈举止的各个方面。文化体现在人文地理学所要研究的各个具体问题之中。这也就形象的反映出了灵魂性知识与教材之间的关系。

上面谈了如何在教材中选择和确定教材的灵魂性知识,下面来谈一下儿,如何运用教材的灵魂性知识。

在前面关于知识结构的论述中,以人文地理学为例谈到了:文化如何产生,其怎样扩散,与其他文化之间的整合情况如何,其形成的分布范围及相应的标志性景观如何,及其在发生、发展过程中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如何这几方面。这是一个基础的思维模式,即:人文地理学所涉及的问题的研究均是“文化源地、文化扩散、文化整合、文化区、文化景观和文化生态”的具体化。例如:佛教发源于印度,其产生于印度所处的地理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印度每年有明显的干湿两季。且印度人民常年面对着高大雄伟的喜马拉雅山。山上积雪终年不化。在这样一种恶劣的自然环境之下。人们寻求外在的幸福很难,只能寻求一种心灵的解脱。佛教在中国有南传与北传的扩散。形成了现今的佛教信徒的分布区,形成了相应的寺院景观。曾经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说法。而其他的人文地理问题也有类似的状况。所以说在对文化这部分知识进行学习时,要让学生认识到上面所谈到的“具体化”的模式。在后面的具体问题的学习中,就可以以此为学习知识的总体思路。由此可以看出运用教材灵魂性知识的方法之一就是建立这种模式化的思维。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在运用教材的灵魂性知识的时候,要将后面的具体问题与前面的文化的基本理论的知识紧密结合。在学习具体问题,如:宗教地理、语言地理的时候,要与文化部分的知识联系,反复的强化文化部分的知识。这种行为上的重复可以对大脑形成有效的刺激。从埃宾浩斯遗忘规律分析,这种频率较高的反复有利于记忆的巩固。也有利于上面提到的思维模式的形成。

下面,再来看一下儿把握教材的灵魂性知识的重要性。

作为教材的灵魂性知识,其与相应的具体问题之间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所以说,把握教材的灵魂性知识,是符合演绎推理的过程的。如:从文化到具体的民族、聚落等问题。这便是一个一般性结论到特殊的过程。因此说,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演绎推理的能力,形成相应的思维习惯。

对于教材的灵魂性知识学习后,再进行具体知识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以人文地理学为例,学习文化的相关知识后,再学习后面的一系列具体问题,可以让学生意识到:从文化这个知识点可以引出相应的许多知识点。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有意识的对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培养的过程。同时,当前教育中,提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种在把握教材的灵魂性知识后,再引导学生进行具体知识的学习,也有助于学生的自主与探究。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

由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到,在教材的宏观分析时,把握好教材的灵魂性知识,处理好灵魂性知识与其他知识之间的关系对于教材的讲解,以及教材所要达到的教育功能的实现都是有帮助的。而且我们也看到了,把握教材的灵魂性知识对于开启整本教材之门的重大作用。但在这里要补充说明的是,这种寻找开启教材之门的钥匙的教材宏观分方法是有其适用范围的。他是用于那些知识安排具有系统性的教材。并不是所有的教材都适用这种模式。也就是说我们不能机械的去套用这种模式。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因材制宜”。另外,在这里虽然谈的是教材的宏观分析,然而在教材的微观分析中,尤其是对一章的教材的分析中,这种教材分析的方法也是适用的。

参考文献:

徐岩等      编写     《地理》        人民教育出版社。

王恩勇等    编著     《人文地理》    高等教育出版社。

阴国恩、梁福成、白雪军  编著     《普通心理学》  南开大学出版社。

     来源:本站|www.jb1000.com  编辑:xiaoxiao@126.com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