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语文味与创新性——例谈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

阅读:1105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1/9/17 22:06:05
新课程改革从根本上强化了语文课程的时代建设,新理念充分展示其魅力,完成了创生的使命,已进入最为关键的“实施”阶段。到省示范性高中济源四中调研后,通过听课和座谈,老师们在新课程教学上达成了以下共识:
(以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第三单元“写人记事的散文”第一课《记念刘和珍君》为例)
书声琅琅,突出语文味
有的教师认为有热热闹闹的课堂氛围就是在实施新课程了,从而不恰当地使用一些教学手段或教学方式,如滥用表演法、学科间无目的的整合、多媒体的过度使用等,语文课成了表演课、历史课、班会课,教师成了旁观者或放映员。有的教师淡化文本或脱离文本,不断地让学生谈感悟,以“说”为本,自然挤压、侵占了读书与思考的时间,说出来的也难免浮泛。
而调研中所听的三节课,都没有使用多媒体,在纯朴的原生态课堂上更多的是读。课前5分钟的常规是成语积累,全班齐读成语及其意义解释;鲁迅简介和时代背景是先提问而后学生默读资料接着教师提问;因没有早读未及预习,所以初读课文放在课内,学生大约用10分钟朗读全文,并要勾画出叙写刘和珍的句子;而后课堂写作一则《刘和珍小传》,至少选三个同学读,师生进行评议。其后的课文解析中也是读析结合。
当然,真正树立“以读为本”的理念,处理好不同文体诵读的方式,处理好“读”与“说”的关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让学生在朗读涵泳中,与文本对话,忘情地读,沉潜地读,读出情感,读出语感和情趣,读出感受和能力应是新课程语文教学的着力点。
突出主体性,拥有主导性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授,但这并不是要教师淡化出场,让课堂放任自流,无主题课堂“放羊式”的讨论、随心所欲甚至背离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所谓“多元解读”“个性化解读”等都是弃绝绝教师主导性而致的异化结果,不可不防。
试看《记念刘和珍君》中一个教师的设计。在“感知课文,理清思路”时,让学生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语句(第1段至第二段,“我实在无话可说”“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第6段至第7段,“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 则段意可分别概括为“记念目的”“记念意义”,在此基础上第3段至第5段段意顺理成章。在分析“感情基调”时,让学生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表明情感态度的词语(悲哀、愤怒),则自然概括为“悲愤”。在对学生所写小传的评析中,让学生回答“‘微笑’”出现了几次?为什么多次出现?”
较之单调的一段一析,这种主问题的设计举重若轻,含金量高,节奏感强,环环相扣,学生既紧扣文本,又要进行整合、深入探究,结果还发现自己原来可以这样深刻,鲁迅原来这样凝重又有人情味,文本活了,思维活了,课堂活了,教学氛围既整肃又灵动,若无教师的主导性,哪有这样的导向性、激励性、高效率、成就感?
常规教学方式的继承与发展
新课程并不是要完全抛弃传统而构筑一个全新的文化形态,一些体现母语教学本色本真的教学方式还应当予以保留,如体察涵泳、重视习练,也包括自主合作探究之外进行必要的接受性学习。如作者、背景介绍,读后提问未必具有普适性,那些重要的、可以塑造学生人文精神的作家,教师充分准备后可以主讲,一节约时间,二保证深度。
如鲁迅,可以当时著名的挽联开篇将其作品、人格、影响串联起来:踏莽原,刈野草,热风奔流,一生呐喊;痛毁灭,叹而已,十月噩梦,万众彷徨。可以鲁迅人格特写开篇:这是一个大写的“人”,站在风云际会的历史交叉点上,站在时代的风火炉上,站在地狱边沿忿懑而激情的──《呐喊》!暗夜如磐。他细瘦的身躯挺立,以匕首,以投枪,向所有的谣言与诽谤、与诬蔑,发起不遗余力的反攻,直至使其自行倒毙,纷纷陈尸于阳光之下。他就是——鲁迅。
这样讲,选准时机,力求精彩,有精神的透视,有鲜明的刻画,其力与美,可为整节课蓄势,本身就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的优质资源。教学中许多教师往往就课论课,思路明晰单纯,但学生积累不够,故教师可以在教学语言、教学设计上更凸显文学性,在指导学生培养语感、发展思维、积累语言、积淀文化的过程中,始终着力于吸收人文内涵,培植人文精神。
再比如重点字词,三个教师中只有一人予以关注;再比如学生写小传前无一人进行小传写作基本要求的指导。基础知识遗漏,必致基本能力培养受损。新课程重视创新,但并不一概否定常规教学方式,这是新课程教学中需要格外注意的。
河南省济源市教研室 刘丽霞
     来源:  编辑:zwenc973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