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例谈“数学思维意识”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渗透

阅读:3731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1/7/19 8:31:40
摘要   利用数学思想方法分析、研究生物学问题是课标实验版高考大纲“理解能力”中的新要求。笔者在日常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引入数学语言和数学思想,对学生在用“用数学”的意识上进行渗透。本文总结了笔者在这方面的一些尝试性做法。
关键词 数学思维意识,高中生物教学,新课标
数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大支柱,其思想渗透到所有自然学科中。在高中学习阶段,数学作为一门工具学科,在物理和化学上具有广泛的应用。但是,由于高中生物学科以描述性的语言为主,学生往往以为生物学与数学没有关系。甚至一些数学成绩较好的学生,在遇到需要用数学思想解答的生物习题时,解答起来仍有困难。主要原因是,他们尚未树立“数学思维意识”,在生物学科上缺乏数学思维的训练。
而《2011年高考课程标准实验板考试大纲(生物)》[1]明确提出:生物学科的命题要体现生物课程属于“科学课程”的性质,着重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综合运用能力。其中,特别在“理解能力”中增加了“能用数学方式准确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这一新要求。为适应这种变化,就要求教师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自觉地对学生“应用数学思想方法分析生物学问题”在意识上进行渗透,并培养相关能力。
在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中,就有很多对学生“数学思维意识”进行渗透的良好素材,可以在课堂教学中予以充分发掘应用。笔者在近3年的教学实践中,尝试着将“用数学”的意识通过课堂渗透给学生,主要的做法有以下几点,愿与广大同行交流,共同探讨。
一、利用数学的概念、观点分析阐释生物学概念,对学生进行渗透
正如前面提到的,高中生物学内容以描述性语言为主,有较多的生物学概念。生物学概念的教学是高中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这一实际情况,笔者在生物学概念教学中,适当引入数学概念,从数学的观点分析阐释生物学概念,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起到了有益的渗透作用。举例如下:
1、集合的观点
“集合”是高中数学的一个基本概念,高一新生刚入学便接触这一概念,理解认识比较深刻。另外与之相关的概念还有“元素”、“子集”、“包含关系”等。在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3 稳态与环境》第71页对“群落”这一概念的描述为:“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这便是从“集合”观点描述生物学概念的一典型实例。在教学中,笔者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从“集合”的观点分析理解“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2 遗传与进化》[3]114页,“种群”的概念为“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叫做种群”。《生物必修3》第88页“生态系统”的概念为“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在接触了这些概念以后,笔者从“集合”的角度,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如下理解:
⑴. 种群是由生活在同一区域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构成的“集合”,组成它的“元素”是该区域该生物的全部个体。
⑵.   群落是由生活在同一区域的全部种群构成的“集合”,组成它的“元素”是该区域的全部种群。
⑶.   由以上观点,可以把种群看做是群落的“子集”,它们之间是“包含关系”
⑷.   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构成的“集合”,组成它的“元素”是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
⑸.   由以上观点,可以把群落看做是生态系统的“子集”,它们之间是“包含关系。”
其实,可以从“集合”的观点分析阐释的生物学概念远不止这些。另外诸如“新陈代谢”、“细胞呼吸”、“细胞增殖”、“体液”、“内环境”、“免疫系统”“体液调节”等等概念,都可从“集合”的观点进行理解。总之,从“集合”的观点分析理解生物学概念可贯穿整个高中三年的生物学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对概念的内涵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理解更加深刻,也很好地树立起了学生“用数学思维理解生物学”的意识。
2、函数的观点
“函数”是高中数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是高中数学的一条主线,学生对其的理解较为深刻。若能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将“函数”的观点引入,做到两者的有机结合,便能对学生在高中生物中的“数学思维意识”的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在高中生物的学习中,课本中首次出现坐标曲线是在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1 分子与细胞》[4]讲解“酶的特性”时。教材第85页描绘了温度和pH对酶活性影响的曲线。在讲解分析这两个坐标曲线的时候,笔者从函数的观点,引导学生对其含义做以下理解:
⑴.温度和pH是“自变量”,酶活性是“因变量”。
⑵.酶活性可以看做是温度和pH的“函数”。酶活性的大小随着温度和pH的变化而变化。
⑶.坐标曲线是酶活性随温度和pH变化的“函数图像”。
通过这样的理解,在学生首次接触坐标曲线时便进行了渗透,引导他们以后有意识地从函数的观点认识生物学中的变化规律。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便可先后依次提出“光合作用强度是光照强度和CO2浓度的函数”、“细胞中染色体数量是有丝分裂时期的函数”、“杂合子所占的比例是连续自交代数的函数”、“种群数量是时间的函数”等等。在整个高中生物教学中,将这种意识上的渗透贯穿始终,不断深化学生“生物学属于自然科学,与数学密切相关”的认识。
二、 利用数学思想解题,对学生进行渗透
在高中生物中,有些习题若单纯从生物学过程角度分析,不容易找到解题的突破口,若从数学思维的角度,便很容易理解。
[例题] 下图甲表示春季晴天某密闭大棚内一昼夜CO2浓度的变化。乙图曲线a表示某种植物在20℃、CO2浓度为0.03%的环境中随着光强度的变化光合作用合成量的变化;在B点时改变某种条件,结果发生了如曲线b的变化。请分析回答。
甲图中,一昼夜中CO2浓度最高和最低的时间点分别是a时和b时,a、b两个时间点的含义是:                                                                    
[分析]:此问若单纯从生物学过程角度分析,需要结合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和强弱水平,弄清各个时间段的曲线变化的原因,大多学生感觉难度较大,不易作答。但如果从数学中“导数的几何意义”的角度,分析该曲线各个点处的变化率便很快可以得出结论:根据导数的几何意义是曲线的切线斜率,曲线在a时和b时的切线斜率均为零,说明在a时和b时CO2浓度的变化率均为零,即此时光合作用吸收的CO2的量与细胞呼吸释放的CO2的量相等。因此,a、b两个时间点的含义是:光合作用强度等于细胞呼吸的强度。
[答案]:光合作用强度等于细胞呼吸的强度。
以上是“导数思想”在生物学解题中的应用,常用的数学思想还有数形结合思想、函数与方程思想、换元思想、分类讨论思想等等。这些数学思想都可在生物学解题中,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应用,深化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提高“用数学”的能力。
     来源:网络  编辑:lilong19634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