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语文:变“要我写”为“我要写”——浅议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阅读:1144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09/5/15 16:13:20

 

当前,学生视作文为畏途,是一个困扰广大一线教师,尤其是农村语文教师的难题。下面,笔者就谈谈近年来本人就此所作的一些尝试。

一、加强“分数”这根指挥棒的效应

1.不吝惜高分。

有些学生写作能力本来就弱,次次作文绞尽脑汁,次次分数都不尽如意,长此以往必然会极大地挫伤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视作文为畏途,进而厌烦作文课。因此,教师要用高分表达对他艰苦努力的尊重。

2.评分拉大差距。

过去,由于种种原因,老师批改作文时只写一个综合分数,且常常是中、高、低分相差不大,如若加上错别字、卷面、通顺等的扣分,往往会把一些有创意的好作文评为平庸之作。为了强化“分数”这根指挥棒的作用,我采取的是在0100分之间评分,并尽可能地拉大差距,让学生能从分数中感觉到自己的进步,感觉到与他人的差异。

3.凸显教学目标。

针对当前学生普遍认为“构思难”“下笔难”的问题,我打分主要以立意和技巧为主,错别字、卷面、段落等的扣分则由学生自己去掌握,有时甚至还只对立意打分而不顾及其他。学生对此非常感兴趣,因为他们在分数的比较中明白了“这篇文章该从什么角度切入,该站在什么高度来观察,如何立意会比较好”等问题。这样,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和努力方向集中到了教学目标上。

二、消除畏难情绪

加强学生对写作重要性的认识和不怕困难写好作文的决心,虽是老生常谈,却必不可少。为此,教师要切切实实降低写作门槛。

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轻松跨过写作的门槛,教师对学生不能提过高的要求,初期甚至对文章的开头结尾、结构段落、遣词造句、字数甚至错别字等都应放宽,让他们自己去掌握。

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写作就像平时说话一样,想说什么就写什么,只要能动手写,就予以肯定,从而保护和鼓励他们写作的积极性。还有,在日记和随笔中,教师应鼓励“原创”,但也应允许对佳作进行模仿。因为,模仿既是一种对原作理解的深化,也是一种再创造,而不仅仅是简单的“复制”和“粘贴”,会给学生带来构思、写作技巧、语言风格等多方面的启发和碰撞。其实,有些学生早就有写日记和随笔的习惯。因此,教师应提倡和要求,使之在全班普及。因为,那些有感而发、贴近生活的形式和题材,更易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更易突破畏难情绪。这样,学生写多了,畏难心理也就慢慢消失了。

此外,教师还要认认真真地注重学生每一小步的前进。只要学生动手写,只要学生的作文在原有的水平上有所提高,只要学生的作文中有亮点,教师都要在面批、分数、眉批、尾批中体现出来,或用在文章下面加波纹线等方式予以表扬和鼓励,让他知道自己在前进,让他明白“我努力的每一小步老师都在关注着”。

三、营造愉快的写作氛围

课前课后,教师要经常讲一些古人“一气呵成”“七步成诗”“滕王阁故事”“洛阳纸贵”等写作小故事,让学生向往之。

作文批改要快,教师不要等到要做下一篇作文了,才把批改后的作文发下来,尤其是随笔、日记。教师要常常利用“修改小组”进行初步修改,相互讨论点评,同时也要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作文重做。

教师要对优秀的作文予以大力肯定。比如,优秀作文不但可以得高分,而且还要张贴或传阅,让作者有自豪感,激发其写作热情。

教师要鼓励每个学生拿出几篇曾经的得意之作或他人的作文在全班传阅,相互点评借鉴,在阅读他人的佳作中互相碰撞启发。

教师还要勇于亲自“下水”写作,尤其是一些大家觉得难写的题目。此外,教师的文章虽然不一定“很优秀”,但有利于营造写作气氛,对学生而言,是多了一种启发,也多了一种角度。

教师还可以尝试指导学生仿效古时文人相互和诗或对对子的形式,进行限时作文比赛。比如,或由老师即兴命题,也可由学生相互命题,针对时事热点、校园话题等及时立意,并指定一些学生据此写成文章。

四、拓宽素材来源

叶圣陶曾说过“写任何东西决定于认识和经验,有什么样的认识和经验,只能写什么样的东西来”。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大脑是“加工厂”,如果光写不看,就缺少了原材料。所以,教师要告诉学生不断丰富自己的材料仓库。“事事留心皆学问”,学生应该多从日常生活、社会热点、自然风貌、书本、别人的作文、自己的感受、他人的议论中吸取灵感和方法。至于文学作品这个巨大的宝库,在每周或隔周安排的“阅读课”上,师生要一起去阅览室。假期,教师则要布置阅读任务——读前给予一定的提示,读后还要让学生有交流的机会。在兴趣被点燃和学生放开手脚的同时,教师还要加大写作技巧的指导,这样随着学生写作水平更上一层楼,“我要写”自然也就成为了越来越多的学生的真实感受。

作者:陈幼笋 来源:《语文报·教师版》

     来源:网络|http://www.jb1000.com/  编辑:yuxiuyi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