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地理课堂教学 素质教育 能力培养
内容摘要:针对目前中学地理不受重视,难教的现状,我主要从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入手,来吸引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课堂效率,转变教育观念。强调素质教育,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有一次,陶行知先生在武汉大学演讲。他走上讲台,不慌不忙地从箱子里拿出一只大公鸡。台下的听众愣住了不知陶先生要干什么。陶先生从容不迫的又掏出一把米放在桌上,然后按住公鸡的头,强迫它吃米。可是大公鸡只叫不吃,怎么才能让鸡吃米呢?他掰开鸡的嘴,把米硬往鸡的嘴里塞。大公鸡拼命挣扎,还是不肯吃。陶先生从容地放开手,把鸡放在桌子上,自己并后退了几步,大公鸡自己就吃起米来了。这时陶先生开始演讲:“我认为,教育就跟喂鸡一样。先生强迫学生去学习,把知识硬灌给他,他是不情愿学的,即使学也食而不化,过不了多久,他还是会把知识还给先生的。但是如果让他自由地学习,充分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那结果一定会好的多!
但是如何才能让学生“自由地学习,充分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呢?
为此,我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实践,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愿能与同行共勉。我主要是从活跃课堂气氛入手,向课堂要效率。
一、让课堂充满文化气息
地理学科触角伸到现代科学的每一个角落,知识面非常广。在组织教学中根据具体内容引用一些富有地理特色的诗、词、民歌、民谣、故事等丰富多彩的内容来辅助教学,定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主动地投入学习中去。“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那效果一定就不一样了。
1、巧用古诗文
把古诗文中的优美的诗句,结合地理知识的内容贯穿进去,使人耳目一新、引人入胜。例如讲地形时用“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腾到海不复回”,"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等诗句来反映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同时,这两句还可以用在讲水循环的内容,可以引导学生讨论:是否“奔腾到海不复回”回呢?还会通过水循环再回来的。讲我国的季风区和非季风区时,引用“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让学生讨论:“为何春风不度玉门关”?说明夏季风影响不到甘肃玉门地区,该地是属于非季风区;讲气候垂直分布时用“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来描述气候的垂直变化规律。
讲梅雨时用“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讲森林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时,用“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讲森林美化环境时用“绿树村边合,青山廓外斜”;讲内蒙古高原时用“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讲丘陵时用“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在讲述长江三峡时引用李白的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配合有轻有重、抑扬顿挫的语调,展示三峡图片,这样就形象生动、有声有色地描绘了三峡滩险、流急、景美的特点,把学生引入兴趣盎然的境地;在讲我国四大地理区域时,用“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诗句描述北方地区景观;用“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来描述南方地区;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来描述西北地区;用“头上热滚滚,脚下冷飕飕,日照胸前暖,风吹背后寒。”来描述青藏地区高寒气候的特征。
这些诗犹如"味精"一般使地理课堂更增添了一番风味,使所学的内容生动活泼,既便于识记,又能促其思考,一举两得。
2、巧插趣味故事
地理课堂中可以用地理故事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如讲"气候"一节时,可讲《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让学生了解诸葛亮是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同时也是位地理学家。他并不是祭神而得来的风和雨,而是他具有渊博的天文与地理知识,知道天气变化情况,所以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战略上的胜利;让学生明白地理知识的重要性,学习热情就更加高涨。
又如讲“西亚”一节时,讲阿拉伯国家风俗习惯的一些小故事,阿拉伯人喜爱白色,很多建筑物的外观是白色的,在电视里也可看到阿拉伯人戴着白色的缠头巾和穿着宽大白色长袍。讲完后,提出疑问:为什么他们喜爱白色呢?当然这与他们的风俗习惯有关,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西亚气候干燥,光照强烈,白色对强烈的阳光有反射作用,故吸热少。从而使学生对西亚气候形成长时记忆。
3、巧引歌曲
讲长江时,可以播放《长江之歌》,一段唱下来,有的同学已能跟着唱起来,师生共同用优美的歌词唱出对祖国的爱,对长江的爱,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达到了把爱国主义教育融于教学的目的。又如讲黄土高原时引入《黄土高坡》:“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这时可提问:黄土高原上是否有东南风、西北风?进而了解黄土高原处在自然环境的过度位置,不过还是属于季风区。
当然.要想真正做到每一节课都能给学生艺术的享受,教师还可以自己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编一些实用、上口的歌谣、歌诀,同时注意锤炼自己的语言,使地理课充满艺术的气息。无论是进行生动的描述,还或是自己编写歌诀,都应注意其语言的准确性和地理性,否则将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二、让课堂闪烁智慧的火花
地理知识博大精深,讲解,引导到位,可以使人开阔视野,锻炼思维,提高能力。但是,这些知识对于中学生来说,由于认识上、思维上的差距,依然显得很抽象,那么怎样挖掘学生抽象的思维能力,来接受这些知识呢?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对教材进行一番思考:要找出那些乍看起来不易觉察的交集点,即各种因果联系、时间联系、机能联系交叉集结的地方,因为疑问正是从这些联系中产生的,而疑问本身就是一种激发求知愿望的刺激物……”。在地理课中,我们时时注意寻求这样的“刺激物”来启迪学生的智慧,不但可以活跃气氛,还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讲到时区区时知识时,让学生思考如下问题:当我们向东每走一时区,手表时间就要拨快一小时,而向西走一时区,手表时间就要拨慢一小时。那么,如果我们的速度和地球一样快时,我们会感受到一天的长度是怎么变化的?问题一出,一石激起千层浪,使同学们情绪高涨,讨论激烈。探讨的结果,使他们明白:向东如果和地球速度一样,就相当于12小时转一天,正常一天时间,你就过成两天了。而向西和地球速度一样,就相当于地球没自转,看到太阳的位置就不再发生变化,一天就无限延长下去了。这样的问题和结果是对人的智能的一种挑战,会让人终生难忘的!
教师还需要遵循教学规律,从学生实际出发,采用各种灵活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使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三、 让课堂鼓起创新的勇气
现代教育理念,更注意能力的培养。强调素质教育,这是一种更科学更高层次的教育,它要求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观念更新的前提下,这个教学方法应特别注意学生信息的加工处理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并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健康而和谐的发展。
如在学习港澳与珠三角 “前店后厂”的合作模式时,我设计了一个拓展性问题:“随着珠三角经济的迅猛发展,为什么会出现民工荒?”让学生分组探讨,最后学生得出了两个结论:1.珠三角正在由劳动密集型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变,对工人的技能要求提高;2.经济发展,劳动力成本上升,可以利用的土地面积减少,珠三角已经逐渐丧失了丰富的土地和廉价劳动力的优势了。面对学生的表现,我欣喜无比,只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可以展现给我们无限的潜能,接着我提问第二个问题:当珠三角的优势不再处于绝对地位时,港澳的产业扩散目标应选向哪里?为什么?学生又马上信心十足去投入新的问题去研究讨论了。这样来设计是引用诗句、民谣,探究性问题时,才能发挥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思维才会有深度、有广度,让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全方位提高。
思维方法的形成较之具体知识点的掌握是更重要的目标。所以,在教学中可以对教材内容及练习内容大胆地取舍,添减,使之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利于培养创新型的人才。
中学课程安排非常紧,抓住了课堂,就是抓住了效率!
参考文献 《地理教育学》作者:孙大文 《地理教学》杂志
(新沂一中 孙桂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