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新课程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面对新课程,我的思想经历了由陌生、不知所措、有所抵触,到较熟悉、较理解,再到能自觉主动适应的转变过程。下面笔者就谈谈新课程教学的几点切身体会。
一、课标是课堂教学的基本依据
历史课程标准是历史教学的总纲和统帅。本届高一全省进行新课改,不同地区使用不同版本的教材,但课标是一致的,所以预测省学科水平测试一般来说将根据课标来命题。因此我们平时教学一定要紧紧抓住课程标准。要根据课标确定每节课教学的三维目标。比如要确定人民版必修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课的教学目标,教师结合课标和教材内容,可进行如下设计:
[课程标准要求]: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识记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内容;理解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基本内容的学习,掌握分析政治制度的方法;学会运用各种资料分析历史上的政治现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宗法制相关内容学习,体会中华民族的亲情之爱。
二、根据实际合理整合教材
教材是国家课程方案和课标的主要载体,是学生在校学习的主要资源,但不是唯一资源。面对新教材,教师不是单纯的组织者和被动的执行者,而应该是教材的研究者和开发者。教师在明确课标和了解学情之后,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灵活利用教材,使教材成为一种动态的、生成性的资源。为此,在具体的教学中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教材作适当的重组或舍弃。例如,对人民版必修二专题六《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我是这样处理的:首先可以将第一课《‘自由放任’的美国》和第二课《罗斯福新政》的内容整合为一节课。因为第一课的内容实际上是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其次,第一课《‘自由放任’的美国》有两处讲到经济危机的影响。课本第92页到93页讲到了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世界的影响;而第94页至95页又提到经济危机对美国的影响。我认为完全可以将两处整合在一起或者只讲经济危机对美国的影响。
三、“以人为本”,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历史课堂教学应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地去感知、体验、实践、探索,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为了让学生积极自主地参与课堂,教师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比如在学习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三《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一课时,我采用了以下教学设计:
首先,利用坐标图巧妙展示探索二十年我国经济发展的状况和特征。此图如下:
其次,分组讨论各阶段经济发展趋势的原因。教师在此设置六个问题:
1、1956~1957年,经济发展呈上升趋势的原因。
2、1957~1960年,经济发展为什么会呈下降趋势?
3、1961~1965年,国民经济得以恢复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4、1966~1971年,经济下跌的原因是什么?
5、1973~1975年,经济发展为什么会出现两次好转?
6、73年和75年经济两次好转为什么只是暂时的?
上述教学设计中,将探索二十年经济建设状况转化为一幅坐标图,用坐标图创造一个直观、形象的教学情境,起到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效果;又通过层层激疑,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提供了平台。
四、历史让我们明“理”
唐太宗说,历史是一面镜子,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百家讲坛》的知名教授易中天说,历史让人明“理”。什么“理”呢?治国的道理,做人的道理。“贞观之治”让我们认识到治国应以民为本;“文革”中“刘少奇案”让我们认识到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重要性。当然,对于普通的民众而言,历史让人明“理”主要体现在告诉做人的道理。比如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告诫人们要谦逊做人;《小乔治和樱桃树》的历史故事,让我们认识到为人诚实的宝贵性;古代唯物主义思想家范缜不畏权势、不为利诱坚持真理的史实,让我们感受到一股正义、正直的浩然之气。
五、巧用课前提示,引发学生思考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教材的每一课正文前都有一段精心设计的课前提示。不少学生把它当作一种额外的包袱,实际上它是帮助我们全面、准确掌握每节课的捷径。如何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课前提示呢?
(一)可用来明确一节课的重点。大部分课前提示是围绕本课的重点而设计的。明确重点才能使教学更有针对性,教学有针对性,才会有更好的教学效果。比如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一节,从课前提示明显可以看出“重农抑商”政策就是本课的重点。
(二)可用来深化认识,提高能力。有的课前提示揭示了历史问题的实质;有的点明了历史发展的规律,有的指出了历史事件的特征。这些都帮助我们透过表面的现象看到深层次的知识,而这些深层次的知识相对于正文内容来说往往属于隐性知识。比如人民版专题七《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一节的课前提示二,不仅提出了新经济政策的实质,而且还包含新经济政策的根本特征。又如人民版专题六《罗斯福新政》一节的课前提示二,不仅点明了新政的实质(局部调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同时还能看出生产关系局部调整对经济(生产力)发展的反作用,这样使学生很自然地认识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间的辩证关系,进而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三)可以作为课堂小结的依据。课堂小结也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小结的方式很多,根据课前提示来小结是一个捷径。当然只有那些具有归纳性、概括性或提纲式特点的课前提示才适宜用作课堂小结。比如人民版专题六第三节《当代美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的课前提示二,概括了二战后美国四个历史阶段的经济发展状况。又如也是专题六第四节《战后的西欧和日本》的课前提示二,归纳了英国、法国、联邦德国和日本四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异同,以此作课堂小结也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