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语文学科之诗歌教学现状分析

阅读:3806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1/2/22 11:58:49
湖南的张建房老师曾指出:“长期的应试教育使诗歌教学和诗歌鉴赏成为技术主义、操作主义的陈词滥调”。[⑦]可以说,“应试教育”是诗歌教学越来越向技术化、分析操作化的方向迈进进而导致诗歌功能异化的根源所在,正因为此,不少教师在诗歌教学过程中,多从纯理性的角度进行注解,只注重字词的剖析、句子的梳理以及平仄、押韵辞格等有关理论知识的讲解,而很少引导甚至完全忽略了学生对诗歌意境美的感受。
 教学中,教师需不需要讲解、需不需要分析,我想答案是肯定的,但是我以为,分析该是有限度的,我们不是为了分析而分析,分析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接受认知,一旦超越了限度,事情的本质就变化了,所以对于诗歌教学过于重理性分析,轻感性领悟的问题,恰如当代著名诗人、诗歌评论家、北京教育学院的王家新教授所说的:“美国著名诗人弗罗斯特有一句很有名的话‘poetry is what get lost in translation’译成中文就是:‘诗是在翻译中失去的东西’。在听了一些中学的诗歌课后,我想起了这句话。诗,就是在这种教学中失去的东西。可以说,这样教诗教到最后,只能让学生远离诗歌!”[⑧]
 三、诗歌教学太过局限于教材本身
 语文学科的教学,其灵活性应该说是非常大的,不论教学形式、教学方法,还是教材选择方面,都有很大的自由选择空间。但是我们现在很大一部分的教学,在教材的选择和处理上,却不乏一切以讲授课本知识为准则的现象,不涉及课本以外的内容,没有必要的知识拓展和延伸,也就是纯粹的“教课本”,而不是“用课本教”。
 诚然,诗歌教学关注诗歌本身、关注诗歌的审美层面,注重文本内容,确实必不可少,可以起到“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语言能能力”[⑨]的作用,但是,教学的过程是一个与文本、读者、作者、教师等多元对话的过程,文本的内容是已经成型的、固定的,它的内涵却是依据不同的读者的个人情感经验来发掘和接受的,它与读者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息息相关。而如果只是学习课本的内容,这造成的结果就是可能会否定学生自己的情感体验,他们无法调动自己更多的经验来感受文学作品,因而这无异于折断学生想象的翅膀,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大打折扣。
 所以在语文教学中,不论事诗歌还是别的题材,都不能一味地以文本为中心,不能过分局限于教材内容,把梳理完课本内容就算完事,它还需要注重调动读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在课本以外,扩大学生的阅读量,让学生在丰厚的积累过程中,提升认知与感悟能力,这样才更能够更好地去发掘出文本本身的多重内涵。
     来源:网络  编辑:xiaoxiao@126.com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