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高考在线  >  高考在线 >  阅读文章

老师故意出“错题” 注重学生个性和能力

阅读:954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1/1/20 10:37:19
  新课改首次迎考》》
  本报讯 “下图为中国最佳观测点东平大坝拍摄的日全食太阳‘贝利珠’的照片……”在巴蜀中学2013级地理期末考试题中,同学们很纳闷明明题目写有“下图”,怎么找不到图片呢?考场上有同学举手示意老师是不是题目有错,可大部分同学在试卷上没看到图时仅有片刻迟疑,他们继续提笔答题。
  昨日,记者了解到,这几日我市高一学生陆续进行新课改后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跟过去的考试不同,这些考题出现了多元答案、跨学科命题、新闻材料入题等变化,甚至老师还故意出“错题”来考察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能力。
  变化一:多元答案
  在巴蜀中学的语文试题中22题是一道分值4分的主观题。“解析汉字可以获得某些启迪,汉字‘赢’,由‘亡、口、月、贝、凡’构成,它们可以代表赢家应该具备的态度或‘赢’的条件,请你参照解析,分别写出‘贝、凡’的含义。”
  “这道题的答案是非常多元化的。”语文老师张学忠说,比如“贝”代表金钱,同学们既可以解释为财富、经济是“赢”的一种条件,但观察到“贝”所处的位置在“赢”的下方,同学们也可以理解成,正真的赢家并非要把“金钱”看得很重。“表面看来这是一道说文解字的题,可实际考察了同学对汉字的构造法、理解分析、文字表达,甚至他们的价值观。”
  在育才中学高一政治期末考试题中,主观题36题,“家庭消费‘三大件’的历史变化,可以看出我国居民生活消费发生了哪些变化?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道题分值20分,涉及2个问题,答案也是不拘一格。
  变化二:跨学科命题
  在巴蜀中学高一政治期末考题中,命题老师朱海峰借用新课改课堂场景,出了一道较为新颖的题,“在新课程顺利推进的过程中,我校高一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以‘企业应树立怎样的经营意识’为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同学们积极讨论……下面是某同学设计的表格,请大家根据所学的经济学知识和社会常识补充完这个表格。”
  “这道题不仅考察了学生政治学科的知识,研究性学习是新课改后增加的新课程,通过完成这道题还能引导同学们掌握进行这门新学科学习的方法。”朱海峰说。
  变化三:新闻材料多
  在育才中学和巴蜀中学的期末考试题中,记者在很多学科的试卷里都发现了大量的新闻报道材料。
  育才中学的语文题中20题,“假如你是广播员,请你在下列三条新闻之间设计两句承上启下的话使新闻更流畅。要求衔接自然,转换巧妙。”
  提供的三则新闻一是2010年习近平在重庆调研,高度评价“打黑除恶”,二则为“两会”新闻,我市出台了关于征收高档住房房产税的相关政策,第三则是市长黄奇帆介绍重庆户籍改革。“这道题同学们如果结合‘五个重庆’建设就很容易找到答案。”育才中学教务处主任余朝元说。三鹿奶粉事件、2010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股神”巴菲特来华、NONO族的消费观、贺岁片《赵氏孤儿》、《非诚勿扰》……记者发现在今年的高一期末考题中大量引用了新鲜、贴近生活的新闻材料。
  育才中学的同学告诉记者,新闻进入考题他们并不陌生,因为在平时的课堂上,他们有专门的时间上台讲新闻、评时事。
  变化四:个性化考题
  “下图为中国最佳观测点东平大坝拍摄的日全食太阳‘贝利珠’的照片……请据此回答9-11题”。在巴蜀中学2013级地理期末考试题中,出题老师杨华故意出错没有在试卷上给同学提供图片。
  题目出错了,同学们怎么做?是不是大家只有乱蒙答案?其实不然,考完后,很多同学都表示,尽管老师没有给图片,但是他们也能做对题。
  昨日,杨老师告诉记者,其实这是他命题时“无心插柳”所为,“2009年的天文奇观,500年一遇的日全食,重庆是最佳观测点之一,我想同学们肯定都目睹了这重要的时刻,另外在地理课堂上作为重要的天文知识,老师也在课堂上跟同学们分析讨论过。”杨老师说,他刚出题时附了一张照片,可排版老师弄丢了,在复查时被他发现,但想到新课改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能力要求,于是他决定冒险将错就错。
  老师声音》》
  作文题体现开放性
  留给学生发挥空间大
  周鹏(重庆一中语文老师):昨天上午结束的语文考试,作文题目和新课改挂钩,更多地体现了开放性,给了学生更多的发挥空间。
  作文题目是“如果没有_”,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完善题目,再根据题目写作,可供学生写作的内容有了更多延伸性、拓展性。而且和以往限制“诗歌除外”不同,这次作文写作,文体不限。
  罗老师(重庆一中高一年级组组长):新课改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此次期末考试,会有一些题目体现学生的创新能力,但是总体来说,考卷题型没有太多变化,只是在一些题目的设置上会有所创新。比如物理题目,就会多跟日常生活实际相联系,考察学生的探究能力。
     来源:重庆晨报  编辑:kostbar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