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正确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原则

阅读:20251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1/1/9 13:37:32
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大组成部分。在高考政治应试中,考生对于辩证唯物主义及其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三大板块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比较容易把握,而近几年高考政治主观性试题要求考生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观点、道理分析和说明现实问题,或要求考生运用人生观、价值观的知识回答问题,这种试题给考生应考造成很大的影响,部分一线教师也感到很困惑。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和查阅大学教材,在解读部分高考试题的基础上,对高中哲学历史唯物主义知识体系及其主要原理和方法论原则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说明。
一、从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对象看
 要正确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原则,首先要明确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对象。历史唯物主义以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而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主要有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等,这些都是一切社会形态所共有的规律。此外,还有某几个社会形态所共有的规律,如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规律。根据考高考试大纲和高二哲学教材,这里主要分析和说明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和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
1. 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生产力是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主要是生产工具)、劳动对象。生产力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人与人的关系。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以及他们的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形式,其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先进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是支配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是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第一,它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首要条件;第二,它是形成各种社会关系的基础,是人们从事各种活动的基础;第三,它决定着整个社会的状况和变化发展。
2. 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
经济基础是指一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经济基础和生产关系是两个术语,同一内容。相对于生产力而言,叫作生产关系;相对于上层建筑而言,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叫作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是与经济基础相对应的范畴,是指社会的政治、法律、文艺、道德、宗教、哲学等意识形态以及与这些意识形态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的总和。
经济是政治的基础,经济决定政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条基本的普遍的规律。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它们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前进。学习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和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要求在维护社会主义根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的前提下,不断深化体制改革,改变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具体形式,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维方式。
二、从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看
历史唯物主义,亦称唯物史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表现。历史唯物主义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正确地解决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主要是指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包括政治法律思想、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科学以及风俗习惯等。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具体表现在:第一、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意识源于社会存在,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的社会意识的内容和形式。第二、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随着社会经济制度的变化,人们的社会意识也会发生或早或迟、或快或慢、或大或小的变化。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社会意识的反作用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反动的、非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掌握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统一的关系,要求在分析社会意识现象时从社会存在的实际出发。又要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崇高的理想等),克服错误的社会意识。
三、从高二哲学历史唯物主义的主要内容看
高二哲学历史唯物主义的主要内容,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文科﹒2009年版)中列在“人生观和价值观”部分。根据教材内容,可分为价值观、人生观、实践观、群众观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又是相互联系的,因而划分是相对的。
1.价值观
(1)价值观是指人们根据自身的需要断定客观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根本观点和评价标准。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它在一定社会存在的基础上产生,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不同价值观具有不同的导向作用。第一、价值观不同,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就不同;第二、价值观不同,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指向就不同;第三、价值观对人生选择、人生道路同样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懂得价值观具有普遍的显著的导向作用,我们要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2)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正确的价值观必须既要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又要符合人类根本利益。这是判断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最高标准。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符合人类历史活动的基本规律,体现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的统一,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定位。“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最根本、最高的价值观。
中国共产党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反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规律,集中体现了我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因而它同时成为现阶段衡量我国人民价值观正确与否的重要标准。
三个有利于”,即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判断我国改革开放和各项工作的标准。
在我国,坚持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和人类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与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三个代表”、“三个有利于”的具体标准是完全一致的。
懂得正确价值观的标准,我们应当树立正确的价值评价标准,树立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正确价值观。
(3)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既是一种价值观,又是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
三者关系的政治原则和道德原则。它的主要内容是:坚持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相结合,促进社会和个人的和谐和发展,倡导把国家、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尊重和维护个人的正当利益,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当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和集体利益。
集体主义是新时期我国人民的正确价值取向集体主义价值观反映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关系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集体主义价值观正确地解决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集体主义价值观是我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力量源泉。
要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总的要求: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心中有国家。具体要求:要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尊重人,主动关心人,尊重他人的正当利益;要顾全大局,反对小团体主义;要反对个人主义。
(4)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互为前提而存在,另一方面相互促进而发展。但二者并不是完全一致,经常会发生矛盾。因为集体利益表现为全局的、长远的利益,个人利益表现为局部的、眼前的利益。
要坚持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为了集体利益放弃个人利益,必要时牺牲个人利益乃至生命保卫集体利益;同时,要求集体更好地完善自己,以便更好地满足个人的正当利益。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集体义在根本上是一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目的,要求在经济活动中坚持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需要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产生的矛盾,需要集体主义进行调节。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
(6)诚信是与失信性质相反的社会意识,它们对社会各个方面的作用完全不同。在经济活动中,诚信是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的黄金规则,是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存在和发展的通行证;诚信已经成为国家经济长远发展的一个战略资源;诚信还是一种人品修养。在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中应提倡诚信。
2.人生观
(1)人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人之所以是人,从根本上说,并不在于人的自然属性,而在于人的社会属性。人的社会性是主要的,根本的,它渗透着并制约着人的自然属性。人的自然属性是人的社会属性赖以存在的基础。人的自然属性受人的意识的指导,具有强烈的社会色彩。
(2)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存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产生能动的影响。从性质上看,当个人活动符合社会的发展规律,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时,就能对社会的发展进步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反之,就会阻碍社会的发展。从程度上看,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有大小之分。个人活动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表现:个人活动受到社会环境的制约;受到自己的社会地位、工作与生活条件的制约;受到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
我们既要充分利用社会有利条件,又要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使个人活动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符合人民利益。
(3)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既是进行个人正常活动的重要条件,又是进行人生选择的基础和前提。
个人与社会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个人与社会相互区别,不能等同。个人与社会相比较,社会起着根本的、决定的作用;另一方面,个人与社会相互依存,密不可分。个人是社会中的个人,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社会。
青年学生应根据国家需要和个人的兴趣爱好,充分利用社会提供的成才条件,提高个人素质,为社会的进步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
(4)人生价值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也称为人的社会价值;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也称为人的自我价值。
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从人生价值两个方面与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关系来说:只有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才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保障;从人生价值两个方面的关系来说:只有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才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从在实际社会生活中怎样衡量人生价值来说:只有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才是人生价值的可靠标志;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也是先进人物的主要特色。
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包括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因此,衡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既要看他在物质方面的贡献,又要看他在精神方面、思想道德方面对社会的贡献。在一定条件下,精神贡献可以转化为物质贡献。
实现人生价值要充分利用社会提供一定的客观条件,包括生产力水平、社会经济政治状况、科学文化发展水平等社会条件。实现人生价值还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必要的主观条件:第一:全面提高个人素质。第二,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埋头实干,发挥聪明才智;第三,要有百折不挠、不怕失败的顽强奋斗精神。实现人生价值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要有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实现人生价值还要树立崇高的理想,把个人的前途和国家的前途、人民的命运结合在一起,正确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途径:在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实现人生价值。
(5)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理想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人们的社会存在产生重大的影响。崇高的理想对人生、对社会有着重大的指导和促进作用。第一,崇高的理想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第二,崇高的理想是我国民族团结、共同奋斗的精神力量;第三,崇高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青年学生要选择和树立崇高的理想。
理想源于现实,高于现实;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选择理想必须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自身实际;实现理想需要多方面的条件,从主观方面来说,特别需要艰苦奋斗。艰苦奋斗是有志者的精神境界;提倡艰苦奋斗,是由我们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3.实践观
(1)人类最早的实践是物质生产活动,也叫生产劳动、生产斗争、生产实践。生产实践是人们改造自然的活动,是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的活动。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第一,生产实践决定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和发展。第二,生产实践决定着各种社会关系的形成和发展。第三,生产实践是人们从事政治、科学、艺术等实践活动的基础。
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发展社会生产,促进社会全面进步;要树立劳动观点,尊重劳动。
(2)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包括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处理各阶层、各阶级之间的关系,包括对经济关系、政治关系的调整与变革。第一,社会关系的调整和变革能够反作用于生产活动,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第二,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能够促进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第三,改革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要不断深化体制改革,改变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具体形式,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维方式。
(3)科学实验室科学工作者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按照一定目的、运用特殊的设施和手段,去探索事物规律性的活动。包括改造自然的实验和改造社会关系的实验。科学实验式历史前进的有力杠杆,其作用集中表现在提高物质生产和改造社会活动的水平上,使人类能够更合理的从自然界获取物质生活资料,使社会获得全面进步。这种作用大体表现为两种方式:第一,通过科学实验建立科学理论,进而指导人们的生产活动。第二,由科学实验中获得应用型成果,直接用于物质生产活动。
(4)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习和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提高科学文化素养和劳动技能。在社会实践中,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实现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4.群众观
人民群众是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其主要的稳定的是劳动群众。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人。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因而从根本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社会变革中起主体作用。
肯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就必须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群众利益高于一切;要坚定地走与人民群众的实践相结合的道路。第一,既要认真读书,又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第二,要虚心向工农群众学习。第三,要自觉地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艰苦的地方去。第四,对人民群众要有思想感情;要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最高标准;要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理论联系实际,做工农的学生,用自己的智慧和知识为工农服务。
四、高考例题分析
1.2009全国卷Ⅱ文综38
(4)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有关原理,结合材料说明中国共产党在农村改革发展中为什么要坚持以人民利益为最高价值标准。(10分)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这两个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是内在统一的。②坚持以人民利益为最高价值标准体现了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与尊重社会发展规律的一致性。③党通过农村经营制度、分配制度、税收制度等改革,调整了生产关系,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使人民群众分享生产力发展的成果,践行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价值标准。
2.2008年全国卷Ⅰ文综38
(3)结合材料,阐述我国政府着力抓好粮食生产所体现的历史唯物主义的道理。(10分)
物质资料生产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决定性作用,是人们从事政治活动、科学活动和其他社会活动的基础。②经济是政治的基础,粮食是最重要的生活资料,粮食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也关系到国家安全、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③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是历史的创造者。政府着力抓好粮食生产,解决好吃穿住这些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直接利益问题,才能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历史唯物主义教程》 赵家祥 李清昆 李士坤 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2.《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文科 2009年版)教育部考试中心   高等教育出版社
武汉市第十五中学   余泽海 
2009年12月武汉市四优评比论文一等奖
2010年1月获湖北省教学研究室论文一等奖
     来源:网络  编辑:shuixiang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