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是对各科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关键,特别是教学难点,学生不易理解,不易掌握,能否突破教学难点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下面就教学难点的突破,谈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欲进补先排毒
医生看病,打针吃药,无非是将病人体内的病毒消灭掉,然后再给病人进以适当的滋补品,使病人逐步恢复健康。反之,如果病人得不到医治,甚至病入膏肓,恐怕吃再好的补品也无济于事,这就是医学上所说的“欲进补先排毒”的道理。
实际上,学生学习存在着对历史问题认识和历史问题分析上的片面与错误,也存在“排毒”的问题,比如:许多同学在对历史人物评价时,往往形成思维定势,简单地定性为好人或坏人。例如:对林则徐的评价,许多学生只想到他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是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而忽视了要看到他迂腐忠君的一面,他主张禁烟,反抗外国侵略,却是为了维护满清腐朽统治;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却不主张政治变革。对李鸿章的评价,只想到他是镇压人民革命的刽子手,是出卖国家权益的卖国贼,而忽视了他对中国近代化进程所作出的贡献。这种片面的历史分析法,不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提高思维能力,还会干扰学生的学习,影响新知识的获取。
因此,教学过程中,必须给学生“排毒”,清除学生错误的认识和错误的历史分析方法,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使学生学会辨证地分析历史问题,学会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去认识历史,对历史事件既要看到积极的一面,又要看到消极的一面,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森林。教师还要注意运用历史唯物论的基本观点,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能科学地评价历史人物的功绩过失,历史事件的是非曲直。不能拿现代社会的民主观去衡量唐太宗是不是好皇帝,也不能因为孙中山多次领导革命的失败而去否定他的中国革命先行者的历史地位,任何一个历史人物都必然打上阶级和时代的烙印。
架起新知之桥
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如果提供较为充分的能起到桥梁作用的知识作为引导材料,学生对新知识就容易理解并能够充分地消化和吸收,较好地实现知识的迁移,促进能力的发展,有利于教学难点的解决。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把握:
以已知知识为引导材料,温故而知新,实现教学难点的突破。以“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为例,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鸦片战争的有关史实,从战争的背景、列强侵略的目的、性质、过程、清政府被迫签订的不平条约和战争的影响等几个方面作为切入点,与第二次鸦片战争进行对比分析,实现难点的突破。
以史料为引导材料,作为解决教学难点的铺垫,促进难点的突破。以“天京变乱的原因”为例,关于洪秀全封建专制主义思想意识,可引用他的《君道诗》加以说明,诗中写到“天朝严肃地,咫尺凛天威,生杀由天子,诸官莫得逞”。诗中所透露出的冷冷杀机,这比被他称之为“阎罗妖”的清朝皇帝有过之而无不及。这首诗对洪秀全专制主义思想意识的刻画可谓入木三分,加深了学生对天京变乱原因的理解。
以生活知识为引导材料,通过学生所熟知的知识,增强对抽象知识的理解,实现难点的突破。以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中的“生产过剩”为例, “生产过剩”这个概念显得很空泛,如果联系生活实际就容易理解,比如,许多老百姓面对琳琅满目商品有强烈的需求但却又买不起,同时,又有许多工厂产品卖不出去而大量积压,使工厂生产难以为继。通过联系学生所熟知的知识,学生就很容易懂得所谓“产品过剩”并不是真正的产品过剩,只是老百姓买不起而已。选择学生所熟知的材料作为引导材料,不仅有助于教学难点的解决,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
不妨反弹琵琶
直截了当,单刀直入是处理教学难点的常用的方法,但有时侯反弹琵琶,从反面切入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比从正面切入更能激发学生思考,更能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比如:在维新变法中,光绪皇帝采取支持变法的态度,许多同学认为光绪帝是维新派的代表人物。要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首先要使学生认识到在推理方法上的错误。教学过程中,不妨反问“支持变法的人就是维新派吗?”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推理方法进行推理:支持维新变法的人都是维新派,光绪皇帝支持维新变法,所以光绪皇帝是维新派。同理推导:支持洋务运动的人都是洋务派,慈禧太后支持洋务运动,所以慈禧太后是洋务派。这样的推理就会得出慈禧太后是洋务派的错误结论,学生也自然就认识到这种推理方法是不正确的。学生的错误在哪里呢?在于推理的前提不正确,即支持变法的人不一定就是维新派。教师可以介绍推理的基本方法:只有推理的前提正确,推理的过程正确,推理的结果才能正确。至于光绪皇帝是不是维新派,还需要结合史实加以论证。第一,从原因上分析,帝党和后党矛盾尖锐,光绪帝希望借维新派的力量夺取最高统治权。第二,从目的上分析,由于民族危机严重,光绪皇帝支持变法,希望实现富国强兵,以此挽救清王朝统治危机,第三,从变法内容上分析,光绪皇帝虽然采纳维新派的一些主张,但没有涉及维新派主要政治主张,即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实行君主立宪的内容,仍然维持皇权专制。通过分析,使学生准确地区别光绪帝和维新派的本质差异,从而得出光绪帝不是维新派的结论。
孔子在《论语·子罕》中说“吾有知乎?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扣其两端而竭焉。”他很重视从问题的正反两方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教者不仅从问题正面发问,而且还要从问题的反面发问,最后使学生得出正确结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从正面设计问题,还要从反面设计问题,从多个角度设问,即使是老问题,也要翻出新花样,不断设置新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有一种新鲜感,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有助于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透过历史现象把握历史本质的能力。
譬喻它物更形象
墨子在《小取》中说“譬者,举它物而以明之也”。就是说利用其他具体事物来揭示所说明对象的属性和本质。比喻具有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寓理于事的特点,是一种喜闻乐见的语言表达形式,毛泽东很善于用比喻说理,他用“懒婆娘的裹脚,又臭又长”来批评“言之无物,空话连篇”的文章。用“墙头芦苇,头重脚轻跟底浅。山涧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来批评“徒有虚名,并无真学”的人。再深奥的道理,通过比喻这种形式就会变得浅显易懂,使人听之有趣,品之有味。
历史是人类活动的积淀,是通过文字语言或口头语言的形式传播下来,而语言的本身就是丰富多彩的,应当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再现历史,以比喻的方式来处理教学难点不失为一种好方法,运用学生所熟知的事物来大比方,往往寥寥数语就能揭示历史事件所包含的道理,比如,有人用“俾斯麦抖起了红布激怒波拿巴这头公牛”来揭示普法战争爆发的原因。有人引用高尔基“资本家有三个胃袋和一百五十个牙齿”的话,来说明资本家贪婪的本性。有人说洋务派是一群庸医,不会看病,找不出中国落后的病因,不懂得只有变革封建制度,才是唯一的出路,企图靠单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办法使中国富强起来,他们所采取的措施只能治其表不能治其里,只能治外伤不能治内伤,最终只能归于失败。有人对操纵巴黎和会几个巨头作了形象的比喻:法国总理克里孟梭咄咄逼人,气势凶猛,被称之为“老虎”,英国首相劳合·乔治非常狡猾,被称之为“狐狸”,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所谓的“十四点和平计划”,被称之为“和平使者”,日本为了取得欧洲列强对其在亚洲侵略的支持,对欧洲事务基本上保持沉默,则被称之为“沉默的小伙伴”,以此来说明帝国主义列强在巴黎和会上的争夺,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