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关于《赞美》一诗中几个问题的思考

阅读:2844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09/8/30 23:25:33

     绵阳南山中学    

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是现当代诗歌和外国诗歌,其中《赞美》是学生认为最难读懂的一首诗。而教参上对这首诗的解说也很寥寥。许多教师因为读不懂,只好将这首诗处理为学生自读篇,略讲或者不讲。

其实,这首诗既然被称为是一首“伴随着深沉的痛苦的”“带血的赞歌”,就一定有它不可忽视的价值。值得师生深入探讨,以求共同提高。

新课标提出,语文课堂要通过诗歌鉴赏丰富学生的感情世界,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那么《赞美》这首诗就很适合用以丰富学生情感世界。我把这首诗的情感基调定为“深沉的爱”。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但作者穆旦并不是从这个角度来赞美祖国的,而是通过回顾灾难深重的祖国不屈的历史,抒发了对祖国深沉的爱。

为了帮助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感情,让我们来看看祖国的另一面——多灾多难。

早在殷墟甲骨文中就有记载:旱灾、水灾、地震、风灾、雷灾、冰灾、蝗灾不断,自古以来,中华大地就是一块多灾多难的土地。为了抵抗天灾的需要,中华民族要生存必须要有足够广阔的空间。也就是说中国必须要统一成一个大国。一次次的灾难锤炼出了中国人最可贵的东西——追求统一的“国家意识”。诸葛亮六出祁山为什么?匡复汉室,统一中华;岳飞怒发冲冠为什么?为了维护统一了的宋朝不被外敌侵入。

中华民族在这块多灾多难的土地上却创造了灿烂的文明。这究竟是什么原因?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提出了文明发生、发展的模式:挑战——应战。这就是“多难兴邦”的道理。适当的挑战,会激发一个民族团结一心去应战,文明就诞生并发展壮大。

唐帝国之后,中国盛衰相继,更替正常。清末江河日下,一个大国在无能的清政府手中被列强分割,中华民族受尽屈辱。在清政府被推翻后,中国没能立即建立统一的国家,因此在这几十年中,中华民族不仅承受着天灾,更承受着史无前列的人祸,日本的入侵让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族的威胁。《赞美》 写于1941年,正是抗战时期。此时作者站在历史的高度在思考:我们的人民该怎么办?中华民族还能继续我们的文明吗?我们靠什么支撑下去?

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诵读诗歌,充分预习,深入思考,提出问题。实践证明:学生很善于提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恰恰是教参上没有涉及的问题,也是很值得探讨的问题。现将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我的思考整理如下:

问题一:第一诗节中“说不尽的故事是说不尽的灾难,沉默的/是爱情,是在天空飞翔的鹰群,/是干枯的眼睛期待着泉涌的热泪,/当不移的灰色的行列在遥远的天际爬行;”应该如何理解?

我对这几句诗是这样理解的:当衣衫褴褛的人民灰头土脸地从古代走来,艰难而缓慢地行进在现代,饱经灾难的人民难以言说苦难,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在沉默:美好的感情、奋飞的希望、令人心动的幸福……

尤其是“干枯的眼睛期待着泉涌的热泪”,犹如雕像般,因灾难痛苦而泪泉已干的眼睛在期待温饱,期待和平,期待光明,期待幸福……

一双干枯的眼睛和一份执着的期待,浓缩了人生的无限沧桑和民族的沉痛记忆。隐约之中,我们分明感受到了一种力量,一种孜孜以求、苦苦期盼的力量,一种不甘屈辱、顽强存活的力量。诗人穆旦通过一双期待的眼,写活了中华民族执着、顽强的精神。

问题二:在第二诗节中“然而他没有,他只是放下了古代的锄头,/再一次相信名词,融进了大众的爱,/坚定地,他看着自己融进死亡里,”应该如何理解?

关于这个问题,我是这样思考的:“然而”,表明农夫与前面的演说者相反,他没有言语,也无欢快,他以实际行动——放下祖祖辈辈农夫的工具,拿起了枪,是那样果敢坚决。

“名词”,有人说是指“抗战”,我认为不对。因为与“再一次”矛盾。从前面中华民族多灾多难的历史,我们看到,当灾难来临,中华民族传统意识里相信哪一个名词?我认为是“国家”!尽管这个名词多少次只给农夫带来忧患,但是这一次,他还是再一次相信了它。他要为自己的国家而战。“大众的爱”:将个人融进对国家与民族的爱。“融进死亡”:为国家和民族流血牺牲。“坚定地,看着自己”:他很清醒他的决定意味着死亡,但他还是坚定地走入了抗争的行列。

诗人在这节诗里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硬汉形象,他既是一个人,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这节诗表现了一个民族千年不衰,奋勇抗争的生存意志和勇毅精神。

问题三:怎样理解第三节诗?

这节诗有两个难点:一、那个冒号管到哪里?悲哀在哪里?

冒号当然是管到“而他走去了从不回头诅咒”。悲哀在于农夫的牺牲并未能改变什么,期待着孩子的老妇和期待着父亲的孩子,一样的在饥饿里忍耐挣扎。“期待着”后面要较长停顿,不能与“饥饿”连得太紧。

二、“为了他我要拥抱每一个人,/为了他我失去了拥抱的安慰/因为他,我们是不能给以幸福的,”又怎样理解?

关于这个问题我是这样思考的:“每一个人”里都有他的影子,我的拥抱表达了我的感谢、我的敬意、以及我对他的慰藉。然而任何一个人都绝不是他,所以说“失去了拥抱的安慰”。我们的拥抱绝不能给他逝去的灵魂以丝毫的安慰和幸福。因此我们只能痛哭。痛哭中有痛悼英烈的强烈感情,更有前仆后继的坚强决心。

这首诗以“我”为抒情主人公,赞美了中华民族忍辱负重、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性格,以及生生不息的雄健生命力。抒发了作者对祖国深沉的爱。悲中有壮,充满了一种鼓舞人心的力量。这种力量对于高中生来说,无疑会给他们以激励,使他们看到祖国多灾多难的一面,从而更加深对祖国的热爱,更热切地把这种爱转化为学习的动力,为建设富强祖国而奋斗。

 以上是我的一些思考,希望能听到更多的声音,看到更美的风景。

     来源:本站|www.jb1000.com  编辑:yuxiuyi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