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研究性学习的提出是为了改革课堂教学中不适应新形势的弊端,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既提高了实践体验能力和增强了创新意识,又加深了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化学课堂教育中的研究性学习,采用的教学模式是多样的,这就需要广大教师加倍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从而有所发展、有所创造。
关键词:高中化学 研究性学习 课堂教学 课堂外 实施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 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劳动技术教育共同构成“综合实践活动”。
一、研究性学习产生的背景
1、知识经济的来临
我们所处时代正发生了一场深刻的变革,科技与信息的洪流席卷全球,知识经济已向我们走来。这是一个基于知识、注重更新、创造升级的时代。它对现有的生产、生活、思维方式、教育管理及领导决策等活动都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光靠引进与模仿是没有出路的。唯有不断地创新,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有发展的不竭动力[9]。
2、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在知识经济时代,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的专用名词,而是指那些不会学习,不懂创造的人。而现行的教育却不容乐观,它是一种接受教育。教育的功能仅停留在继承人类已有的科学文化知识,更多的体现在接受和模仿那些被证明为唯一正确的答案和最好的处理方式,并将这些答案与方式运用于日后的生活。它而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世界变成一个不确定的变化的世界,它要求人们用一种开放的、多元的、主动的思维方式来应对这一变幻的世界。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
二、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学习过程,是师生围绕着解决问题共同完成研究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以及为解决问题相互合作和交流的过程。
1、课堂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课堂研究,内容在课本,研究在课堂。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才有利于开展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课堂研究。研究形式如下:
(1)设计开放性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课堂教学要把培养学生创造力作为基本目标来完成,而利用启发式教学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去探索。而激发的关键在于设置一种开放性问题情景,将常见的知识和常规问题设计成一种具有困难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景,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同时获得思考乐趣。提问是化学教学中启发学生深入思考简便易行、适用广泛的手段。如在进行“盐类水解”学习时用PH试纸分别测NaCl、NaAc、NH4Cl三种盐的pH,通过实验现象教师提出盐为什么显酸性、碱性、中性呢?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浓度间是什么关系呢?他们又来源于哪里呢?对此学生充满疑惑,从而激起学生强列的求知欲望。结合水的电离知识教师稍加点拨,学生就会明白盐类水解的实质。而在复习深入时又用PH试纸分别测NaHSO4、NaHCO3、NaHSO3三种盐溶液的PH。通过实验现象,教师又可提问:为什么有些酸式盐溶液显碱性呢?指导学生从水解和电离两方面考虑,通过讨论分析最后解决问题[5]。
(2)利用实验诱导,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要从直觉思维开始,通过各种直观现象刺激学生的神经。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仅要看“热闹”,更要看“门道”。在《钠的性质》教学中,可采用边讲边实验的方法,学生在做钠与水的实验时看到奇妙的现象,学生兴奋点达到高潮,然后因势利导:金属钠为什么浮在水面上熔成闪亮的小球?小球为什么会游动发出咝咝的声音?水溶液为什么会变红?通过这些学生急于弄懂的问题,在分析、讨论的基础上弄清问题。进一步深化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思考:钠在自然界以什么形式存在?工业上采用什么方法制备金属钠?这样就达到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3)在资料的整理中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笔记的整理过程是学生学习记忆的过程,也是研究学习的过程。如高三复习阶段需要分析处理的资料非常多,然而大多是现成的“死”东西。将“死”材料进行“活”处理可以设计出研究课题。如中学化学计算方法归类。先将学生进行分组,然后让学生下去搜集相关的题目进行归类整理,然后各组间进行成果交流,最后总结出:守恒法(溶质守恒、质量守恒、电荷守恒、微粒数守恒、转移电子数守恒)、平均值法(式量平均.组成平均)、差量法、极值法等。
2、课堂外的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课堂外的课题研究是高于课本、高于课堂的研究,是课堂研究的延伸。有些人认为:课题研究是少数人的事情,或者说与中学教学没有太多的关系,这种观点是极其片面的。因为沉溺于课本、习题,往往导致学生视野不宽,知识不活,实践能力不高[2]。所以我们应该走出课本、走出课堂。
课堂外的研究性学习主要是课题研究,课题研究主要有三种形式:社会调查,科学实验,专题研究。搞社会调查,写调查报告。搞科学实验,写实验报告。搞专题研究,写专题论文。每一项成果的取得都必须经历四个阶段,教师在这四个阶段中都要充分体现“指导性”。
第一阶段:选定课题。课题的来源二种方式:一是学生直接发现问题,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问题。后者要求教师结合时事,以及地理区域特点诱导学生去发现问题。例如水质污染情况的调查,空气污染物的分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