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笔者把学生在学习中最需要具备的而学生又恰恰缺乏的能力和思想归纳为学生学习化学的“瓶颈”。本文分析了“瓶颈”存在的原因,并结合建构学习理论提出“建构教学模式”。最后用实例说明了在教学中如何疏通学生的化学“瓶颈”。
关键词:建构理论 化学“瓶颈” 模式
1、化学“瓶颈”及成因分析
1.1化学“瓶颈”的自定义
瓶颈,中文的抽象意义为易生阻碍的关键环节。凡事疏通了“瓶颈”,就会使“瓶颈”前后二者畅通起来,灵动起来,开阔起来。学习化学,绝大多数学生觉得知识点多,零散难记。为了帮助学生学好化学,许多化学教师作了各种各样的研究和尝试,来提高学生的能力和思想。笔者结合教学实际,觉得学生正是缺乏了化学能力和思想,才导致学习事倍功半,甚至收效甚微的。
比如:2004年理综(新课程卷)第12题:
取ag某物质在氧气中完全燃烧,将其产物跟足量的过氧化钠固体完全反应,反应后固体的质量恰好也是增加了ag。下列物质中不能满足上述结果的是( )
A H2 B CO C C6H12O6 D C12H22O11
要解决该题,需要以下能力:
一是分析能力:不管哪种物质完全燃烧后,产物是H2O或CO2或是二者混合物,再通过足量Na2O2放出O2,以H2为例,用方程式表示过程是:
2 H2+ O2=2 H2O
2 H2O+2 Na2O2=4NaOH+ O2
尽管前步O2进入H2O中,后步O2来自Na2O2,但从Na2O2质量的增重来看即相当于H2的质量。同理分析CO。
二是提炼能力: H2+ Na2O2==2NaOH
CO+Na2O2==Na2CO3
凡是符合通式(CO)x(H2)y的物质,在足量O2的存在下完全燃烧,其产物通过足量Na2O2反应,Na2O2增重的质量即为物质的质量。
学生分析、提炼到此,选出D就轻而易举。
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并非如笔者所想的那样能完成以下这道题目:
在一密闭容器中有CO、H2、O2共16.5g,用电火花引燃,使其完全燃烧,再将燃烧后的气体用Na2O2充分吸收,Na2O2增重7.5g,则原混合气体中O2的质量分数是( )
A 54.5% B 40% C 36% D 33.3%
一部分学生并不能顺利选出A答案。个中缘由笔者认为学生缺乏了分析能力、提炼能力、迁移能力以及差量思想方法。这也导致学生只能懵懂地就题论题,解决一个算一个,但不能由此披荆斩棘,解决一片类似的题目。笔者把学生在学习中最需要具备的而学生又恰恰缺乏的能力和思想归纳为学生学习化学的“瓶颈”。
1.2成因分析:
1.2.1学习方式以接受型为主,缺乏学习理论的指导
高中学生的前奏是十来年的小学和初中,特别是经过了一场选拔性性质的中考,他们已经形成了教师讲解、认真听记的学习习惯。很多家长也被同化了,认为自己的孩子只要乖乖地听讲,学习成绩一定能好。殊不知,这种接受型的学习方式不仅禁锢了学生活跃的思维,而且造成学生只能越来越依赖教师的后果。试想,假如教师和家长向学生讲一些激励性知识,比如:爱因斯坦热爱科学,据研究,他的脑细胞开发约为10%,所以正常人的脑的开发余地相当大,只要善于思考,绝大多数事情都会迎刃而解,而且还可以是巧解。也可以讲一些指导性知识:学习一些新知识并不是在头脑中塞进新东西,我们可以通过已有的知识、经验背景,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从而融进新知识。这可以用皮亚杰的认知心理学知识加以阐述的。笔者认为由于学生很少接触这些理论性知识,他们学习知识显得盲目,学习时就知识而知识,缺乏深层次的思考,缺乏对知识的梳理、提炼和创新。实际上,从长远看造成了自己学习上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