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高考在线  >  高考在线 >  阅读文章

2010上海秋季高考古文试题启示:加强技能训练

阅读:764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0/10/24 16:47:54
  【语文】
  2010年上海秋考的古文试题,和去年相比基本没有变化,试题的难易程度和形式也与去年基本一致。考试的题型还是以选择和简答为主,考试的内容不外乎实词解释、虚词辨析、句子翻译、句意理解、段意归纳、手法品赏、人物分析和主旨把握等方面,概括起来就是考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
  所以,我们的学习和复习,应该目标明确,在这些方面多下功夫,提高能力,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也不必跳入题海,瞎做无用功。
  基础知识无非是常用虚词和实词、常见通假字和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基本情况、特殊句式重要类型以及最重要的文学问题常识。
  基本技能无非是虚词用法的辨析、实词的因文解释、句式的明确判定、句子的准确翻译、段落层次的把握、文章内容的理解归纳和写作特色的赏析等;在这些方面下足功夫,古文阅读能力就能得到了切实的提高,高考试题的解答也就不难了。
  基本知识主要靠的是坚持不懈的积累,经常反复的温习,使这些知识化为自己的内存,随时可以反应出来。基本技能则是需要通过经常而恰当的训练来提高的。弄清规律,掌握方法,就是提高的关键。
  基础知识主要靠学生自己积累、温习、巩固,任何人不能替代。所以,我们在这里就只谈基本技能的提高。
  虚词用法的辨析、实词的因文解释、句式的明确判定,主要靠基本的语法和语境分析。所以,我们不仅要掌握某一词的常见用法和义项,而且要明白在什么情况下,才是这种用法这种意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我们先举个虚词“之”为例:
  【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2】“吾欲之南海”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4】“吾始信之”
  【1】句中的“岳阳楼之大观”是宾语,这个宾语是偏正短语,所以这个“之”是结构助词“的”。 【2】句中的“之”处在谓语的位置上,因此是动词“去”。 【3】句中的“师道之不传”是主语部分,并且是主谓短语,因此这个“之”是取消“师道之不传”的独立性,使它成为句子的一个成分——主语(注意,这种短语也可以做宾语的)。【4】句中的“之”,是谓语信的宾语,所以一定是代词“他”(或“它”——指事情)。
  其次举个实词“绝”为例: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2】俱以为妙绝
  【3】佛印绝类弥勒
  【4】夜久语声绝
  【1】中的“绝”处在谓语位置上,后面跟的是“江河”,所以是动词“渡、横渡”。 【2】句中的“绝”是补充说明“妙”的,因此是形容词“到极点”的意思。 【3】句中的“绝”修饰谓语“类”,所以是副词“非常、极”的意思。 【4】句中的“绝”是谓语,而主语是“语声”,所以是“停止、消失”的意思。
  再举个词类活用的例子:
  【1】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2】足以荣汝身
  【1】句“雨雪霏霏”中省略了主语“天”,所以这个“雨”读第四声,是动词“下”,而不是名词,句子的意思是天上落下纷纷扬扬的雪花。【2】句也省略了主语“此”,所以“荣”是动词谓语,意思是 “使……荣耀”或 “使……荣华富贵”。
  特殊句式的判断,主要依据的也是语法分析,介词结构后置简单来说,就是状语放在谓语的后面,如“霜叶红于二月花”——霜叶比二月的花儿还红。宾语前置就是宾语放到了谓语的前面,如“古之人不余欺也”——古之人不欺余也,“将军欲何之”——将军欲之何?诸位倒装就是谓语放在了主语之前,如“甚矣,汝之不慧”——汝之不慧甚矣。定语后置就是定语放在了中心词后面,如“马之千里者”——千里之马。省略句就是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如“亲与座谈”——亲与(之)座谈,“以为上将军”——以(之)为上将军。所以,只要有基本语法的分析能力,此类句子完全可以读懂,此类试题也能顺利解答。
  有了以上的技能,再加上对语境的分析,句子的翻译也就不成问题了。
  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归纳和写作特色的赏析,就要掌握整体阅读的基本方法(注意是基本),在适当的训练中提高能力。首先当然是要读懂文章,文章读不懂,什么也谈不上。要读懂文章,自然要靠上文所说的那些最基本的技能。在此基础上,就要读通文章。读通,那就是弄清文章的主要人物、主要事件、主要对象,弄清文章的线索和层次,抓住关键语句(显示主旨的句子、反复出现的语句、表示转折的句子、归纳式的句子等)或人物言行、事物特征,明白每一段落的意思,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从而理解主题,把握人物或事物性质特点,仔细分析表达方法,品赏艺术特色。
  请看2010年秋考古文一:
  ①欧阳公讳晔,字日华。自为布衣,非其义,不辄受人之遗。少而所与亲旧,后或甚贵,终身不造其门。初为随州推官,治狱之难决者三十六。大洪山奇峰寺聚僧数百人,转运使疑其积物多而僧为奸利,命公往籍之。僧以白金千两馈公,公笑曰:“吾安用此?然汝能听我言乎?今岁大凶,汝有积谷六七万石,能尽以输官而赈民,则吾不籍汝。 ”僧喜曰:“诺。 ”饥民赖以全活。
  ②陈尧咨以豪贵自骄,官属莫敢仰视。在江陵,用私钱诈为官市黄金,府吏持帖,强僚佐署。公呵吏曰:“官市金当有文符。 ”独不肯署。尧咨讽转运使出公,不使居府中。
  ③鄂州崇阳,素号难治,乃徙公治之,至则决滞狱百余事。桂阳民有争舟而相殴至死者,狱久不决。公自临其狱,出因坐庭中,去其桎梏而饮食之,食讫,悉劳而还于狱,独留一人于庭。留者色动惶顾,公曰:“杀人者汝也。”囚不知所以然。公曰:“吾视食者皆以右手持匕,而汝独以左手,死者伤在右肋,此汝杀之明也。 ”囚即涕泣曰:“我杀也,不敢以累他人。 ”公之临事明辨,犹古良吏,决狱之术多如此。所居,人皆爱思之。
  此文是记人的,当然应该注意记了些什么事,怎样记的,这些事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品质。
  第一段首先记叙了欧阳晔为布衣时的事迹,表现出他洁身自好、不慕权势的品格,重点记叙了处理大洪山僧人案的情况,表现他的善于断案和机敏从容。
  第二段,主要记叙了欧阳晔抗拒陈尧咨非法活动的事迹,表现了他的不畏权势、刚正不阿——一个“呵”字表现了他的依然决然。
  第三段记叙一个具体的事例,重点突出它的善于“治狱”,表现他“临事明辨,犹古良吏”。
  第一段和第三段写得很生动。第一段中,欧阳晔对付僧人欲擒故纵,不是直接抄没其积财,而是故意替对方着想,引使僧人自动拿出钱财,救济饥民,显示了他的从容机智,又表现了他的爱民之心。
  他的“笑”很有意思,一方面自然是对贿赂不屑一顾,另一方面也显示了他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
  第二段中,欧阳晔同样机智,请所有此案在押者吃饭,还慰问众人。一边却在相对平和的气氛中,仔细观察,使罪犯无所戒备而露出马脚,终于查明真相,拿住真凶。
  文章主要通过人物的行动、语言以及神态来表现人物品格的。除了正面描写,还有侧面衬托。叙事之外,还有精短的议论,来直接表达作者的赞扬之情。
  这样,我们就知道欧阳晔具有清廉、刚正、机智、爱民等优良品质,这题中的第20、21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附录】
  20.第①段中“公笑曰”的“笑”反映了欧阳晔怎样的心理? (3分)
  21.本文表现了欧阳晔 、和 的品质。 (3分)
  答案:
  20.对僧人贿赂不以为然,对处理好此事自信从容,安抚僧人。
  21.廉洁 爱民 正直 睿智
     来源:新闻晚报  编辑:kostbar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