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浅议以阅读教学促进考场作文

阅读:1683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0/8/24 15:53:10
现在高三学生的考场作文存在诸多问题。其中有一类很引人注目:或泛泛而谈,事事是中心,但全文显得平乏没有一个中心;或叙事盲目,与话题关系不紧,甚至通篇不与话题搭界;或有开头无结尾,有结尾而无开头如空穴来风,与文章主体不搭界;或体式混乱,呈现“四不像”(虽则现在强调“淡化文体”)。它们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宏观结构观念不清晰。其原因无外是因为考场没有很好构思、时间不够等等。但最首要的是因为许多考生都没有很好的文章的结构观念,对写作手法的灵活性把握不够。
平时作文是自由作文。但它是不自由作文,要求在短时间内进行写作,还要言之有物,情神兼备。考场作文虽不等同科举考试的八股文,但如无一定的章法可循,必定会写成“写者难写,教者难教,改者难改”的文章。这可循的一定的章法,笔者认为“文章的结构观念”是其中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
“文章的结构观念”从何而来?我个人认为应从阅读教学中来。
现行高中语文教材是由“阅读”和“写作、口语交际”两部分组成的。而许多教师在平时教学和高考复习中都摆脱了教材,尤其是在作文的平时练习和高三复习中。由于这一点,甚至于在高考复习的全盘过程,形成“语文教材无用”的观点和做法。因此,正本清源,利用好语文教材中“阅读”的部分来把作文教学搞好是当前作文教学的重点。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优秀篇目,是具有很高的艺术性的文学作品。这个“高”不仅体现在其内容上、语言上,而且更主要的体现在其结构上。试想一位有名的作家在创作一部散文或小说之时,它对要创作的作品头脑中连一点整体结构的观念都没有,他怎么进行创作?一部好的作品就在于作者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和清晰的创作构架(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称其为作者的写作思路),以及为了十分准确地表达其中心而采用的创作手法,而它们就是笔者认为的“文章的结构观念”的三个基本要素。而讲中心、讲结构、讲创作手法不就是现行中学语文教学中非常常规的教学步骤吗?
笔者在多年的中学语文教学中就是结合“文章的结构观念”把平时的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密切结合起来的。
首先,借助阅读教学给学生的树立大量的“文章的结构观念”范例。
在教授《背影》时,我让学生借鉴其倒序结构的纵式结构,四次写背影、四次写流泪的线索性作用,以便于写家庭生活类的文章;在教授《荷塘月色》时,我让学生着重注意文眼的作用,以及文章第56段的写景的层次性,使他们进一步明确了“形散神聚”的特点和层次化写景的方法。《春》《济南的冬天》《胡同文化》《故都的秋》的教学都使学生借鉴到了不少把握景物层次特点的方法和排比式(横式)的文章结构体式。《琐忆》《谁是最可爱的人》的头尾议论、抒情,中间以典型性事件组成横式结构。《邹忌讽齐王纳谏》的纵式的全文呼应对照式结构。《五人墓碑记》的倒序结构兼记叙、议论的结合。《登泰山记》的清晰的纵式行文结构。小说类的《失街亭》“战前部署---战争经过---战后措施”、《故乡》“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清晰结构也给学生留下了强烈的印象。说明文教学以《苏州园林》为例,我让学生借鉴其一总七分结构的横式结构。以上仅为学生文章结构模式上的“沧海之一粟”式的很好范例。
语文教材是学生写作借鉴的宝库,这一点不仅体现在文章的结构模式上,更体现在创作方法上。笔者在教学中也时常让学生注意许多名家的优秀的创作方法。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小桔灯》细腻、朴素的笔触和富有传神性的描写;《白杨礼赞》《海燕》《变色龙》的象征手法;《“友邦惊诧”论》的驳论笔法;《拿来主义》的比喻论证;《邹忌讽齐王纳谏》《寡人之于国也》《齐桓晋文之事》的取譬设喻的巧妙论证;《背影》《我与地坛》《项脊轩志》的取诸琐事、以情动人的创作手法;《我的空中楼阁》的多变的写作角度和美妙的语言;《林黛玉进贾府》《荷花淀》中个性化的人物语言;《项链》的悬念式结构;《赤壁赋》《种树郭橐驼传》的主客问答体;《狂人日记》的日记体。以上写作方法上就是很好的范例。
12
     来源:教学资源网  编辑:xiaoxiao@126.com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