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高考在线  >  高考在线 >  阅读文章

高分考生分享:学习没有捷径 能力提高是关键

阅读:844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0/8/5 15:49:41
  不论高考还是其他考试,其目的都是为了对能力进行检验,因此,从根本上讲,只有能力的提高,反映在高考中才有成绩的提高,而能力的提高没有经过刻苦学习这一关是无稽之谈。
  学习没有捷径,我们更不能投机取巧,我的这些经验都是方法上的或者技术性的,只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其基础是大家对基本知识的熟练掌握。大家也不用担心,经过高三一年的复习,对于基本知识的要求应该都是可以达到的。
  语文:分门别类,逐个击破题型
  对于很多理科生来说,语文是很令人头疼的。但是对于语文考试而言,用理科的思维来答题也未尝不是一种好方法。语文高考一共有23题(包括作文),相当于就有23种答题模式,而对于第五大题(即古文第一篇)可以照搬第一大题(即现代文第一篇),第六大题(即古文第二篇)可以照搬第二大题(即现代文第二篇),其他还有默写、古诗词鉴赏、作文。这样我们发现题型并不是很多,只要分门别类,逐个击破就好。
  对于阅读,主要考察的是对文章的理解能力,一言以蔽之,就是文章中心,说明文就是说明对象的特点,议论文就是论点,记叙文、散文就是感情、道理等等,而这些在文章中一般都有较为清晰的表述,位置一般在开头、结尾以及重要的过渡句等。只要把握住中心,至少就把握了一半的分数,出题老师的问题,尤其是后几题所考核的也必有中心,所以答题时加上对于中心的关联可以称之为一条定律。其他对于手法、表达方式等技巧的问题也都有其答题的模式,相信老师课上也都会有讲解。
  对于文言文,阅读理解部分同现代文。而对于解释加点字、翻译等,在复习时要抓住考点,通假字、古今异义、固定句式等都必须逐个突击解决。另外有些确实不认识的古字也不用钻牛角尖,有些分数出题老师本身就没想给你。
  关于作文,我的建议是有自己的风格,辞藻华丽或思维缜密都是好的,不要拿自己的弱项跟别人的强项去比。材料上坚持练习适合自己的一类材料,以不变应万变,或许也是不错的选择,这样不论什么题目都是自己所熟悉的。对于论据,希望大家多积累现代人的材料或社会现象,动辄就搬古人出来说事儿会给人缺乏现实意义之感。
  数学:公式人人会背,差距在如何应用
  很多老师都说数学要回归课本,我也赞同这种说法,但问题是怎样回归课本,一味翻课本是没有用处的,课本上的原题是不可能考的。
  我们要着重看的是定理公式的推导方法和过程等,课本的推导方法应该成为我们解题所应用的思考方式。经过一年的复习以后,公式人人都会背,差距就在如何应用,而应用水平的不同,我认为,是因为对公式本身的理解程度不同。如果我们能了解公式的推导方法,对公式本身的本质有所了解,相当于就会用公式创造者的思想方法去思维,就不会出现会用用不出的现象了。比如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是用倒序相加得到的,等比数列求和公式是用错项相消得到的,而考试所经常考的就是这些方法的运用。
  英语:固定搭配习惯形成,多看多背多积累
  英语是积累出来的学科,成绩一般就是英语能力的体现,我只能说,多看多背,没有捷径可走。但是我对大家的建议是,英语是一门语言,对于一门语言来说,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很多东西是人们长时间的习惯形成的,也就是所谓的固定搭配或者语法无法解释的问题,在这些问题上,我们跟老师争执是没有意义的,只能得过且过,这也是语言的魅力之处吧。
  物理:建立物理模型,加以特殊记忆
  很多人说,物理很难。的确,物理极具象却又极抽象。但物理也是一通百通的,重要的就是一些物理模型的建立,学的可能是一个物体、一个方块、一个小球,考试可能是一辆车、一个人,甚至宇宙中一些从没听说过的东西,但其方法都是一样的,都可以用一样的物理模型来进行解释,先由抽象到具体物体,再回到抽象的物理模型,这是物理的难点也是重点。
  比如计算汽车带动的风的动能,首先就要将汽车前的空气抽象为一个圆柱体,以后的就迎刃而解,通过速度、密度等进行计算,一些动态的物理运动过程也可以同样进行抽象。一些从未见过的物理实验,只要先将其抽象成熟悉的物理过程,就有了突破口。
  另外,对一些经常出现的简单模型,可以进行特殊记忆。如通过右手螺旋定理和左手定则进行判断,我们知道两根同方向的通电导线之间的作用力为引力,反方向的通电导线为斥力,前者叫“同流合污”,后者叫“分道扬镳”,只要出现类似模型,尤其在选择题中,我们可以瞬间选出答案,为后面的大题腾出时间。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还有,对于物理概念的理解也非常重要。很多公式中都有sin、cos,只靠死记硬背是很难记住并熟练应用的,在磁通量、磁力矩等公式中,更是sin、cos经常出现,很容易搞混,这时就需要结合其定义进行判断,否则即使背过公式,在应用中也很容易出错。物理不只是公式,对定义的理解、对物理过程的分析才是重点。
     来源:东方网-文汇报  编辑:kostbar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